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1-12-20期 第B3版:往事

听党安排“西迁茂名”的时代担当

  • 1965年10月,学生在劳动队住地参加实习动员会。<br>
  •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废油再生试验。<br>
  

袁富善
  迁校是一次很大的变动,要离开大城市,离开亲手建设起来的优美宽广的校园,有些人感到惋惜、难舍,也曾有过异议、无奈,但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师生以大局为重,很快就投入行动,“不管办大学还是办中专,不管在广州还是在茂名,都坚决把学校办好,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作贡献。”为国担当,向西而行,一路芳华,一代广油人在关键时刻,听党安排,铸造了广油“西迁茂名”的丰碑,也培育了难能可贵的“西迁精神”。
  西迁茂名为国担当
  1964年12月19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广州石油学校搬迁问题的通知》。学校响应号召,坚决执行,抓紧做好搬迁准备工作。12月下旬,校长冉济川与省高教局和省文教办领导一起前往茂名,就选择校址和研究解决用地问题进行考察。在中共茂名市委、市政府和茂名石油公司的支持协助下,他们实地考察了几处地方,经全面分析比较后,选定建筑工程部第四建筑工程局在茂名官渡的干部学校,作为校址。
  1965年1月,经上级批准,学校党委会由冉济川、吴健、钟英、战胜福、王山月、孙慰祖等同志组成,冉济川同志兼任代理书记。党委决定成立迁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搬迁组和筹建组。2月,筹建组即开赴茂名官渡,开展新校筹建工作。先对全部旧房进行改造维修,把东平房、西平房、东楼改造成教职工宿舍,把中平房、西楼改造成学生宿舍,把22栋平房改造成教室和实验室,同时,着手筹建新课室大楼、图书馆、工厂厂房教工饭堂等。搬迁组负责计划组织全部物资设备家具包装和搬运工作。学校党委提出要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搬迁。
  迁人迁物迁思想
  1965年夏,繁重的搬迁工作全面展开。党委提出了“迁人、迁物、迁思想”“大家动手,分工负责,安全节约,快而不乱”的要求,从领导到群众,从师生员工到家属,全体总动员,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进行义务劳动共一万多个劳动日。
  师生员工和家属发扬“一厘钱”精神,自己动手打草绳8万多米,自制木箱825个,自己包装捆扎仪器、机器、设备、图书等物资共2676箱,捆扎家具5千多件,还自己搬迁托运、装车卸车。大家不怕苦,不叫累,忘我劳动,许多人手磨出血了、肩压肿了,仍坚持苦干。为了争取快速运往茂名,采取了自运与托运结合,教师、学生、家属一起干,汽车、火车与轮船一齐上,托运与接收衔接的方针,保证“不错,不乱,不漏,不丢,不坏”,使国家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广州和茂名两地的师生员工都在雷锋和大庆精神鼓舞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使搬迁和筹建工作都按计划顺利进行,到8月底基本完成了搬迁任务。8月25日起,学校各行政科室在新校址开始正常办公。9月初,新老生都按计划依时在新校注册上课。
  半工半读敢为人先
  在此期间,学校没有耽误一次课。一年级学生仍在校正常上课,学校还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比武,评出了一批样板课;二年级学生则下厂试行半工半读。3月10日,二年级137名学生和21名教师由孙慰祖、赖维汉同志带队,开赴茂名,在河西建起劳动队基地,与茂油公司实行厂校挂钩,开展半工半读的试点工作,得到茂油公司从上到下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
  炼制专业师生分别到炼制车间和成品车间的蒸馏、裂化、洗涤和氧化沥青四个工段:机械专业师生分别到机修厂、基建队、机泵队等单位。师生以学徒工身份编入生产班组,固定岗位、固定师傅,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参加生产劳动和班组的一切活动。师生们以高度的积极性和纪律性,拜工人为师,边干边学,努力掌握专业生产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不久,党支部便组织大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十六字”、“两学”、“三练”的方针,即:“突出政治,干字当头,以点为主,边干边学”,“向实际学习,向工人学习”“练思想,练作风,练基本功”,使师生的方向更加明确,劳动和学习的劲头更足,涌现了大量好人好事,受到厂方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一致赞扬。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各岗位的学生都先后掌握独立操作技能,进行顶岗生产。
  扎根茂名重新创业
  学校举迁茂名,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可谓百业待兴。学校动员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精神,一定要在南国油城重新创业,把学校建设好。
  当时,该校总面积约310亩,建筑面积15134平方米。所有校舍除少数为永久性建筑外,多数是临时性建筑或竹棚,均无地台、批档,没有排水沟,照明设备多已拆走,瓦面普遍漏水,门窗多已破烂,没有卫生间和自来水设施。尤其是22栋简易课室,竹搭墙身几乎全部脱落,门窗已经霉烂,杂草丛生……一片破烂荒凉。
  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参加劳动建校,是学校的好传统。当年,大量的物资设备的搬运、实验室和工厂的仪器设备的安装、道路的修建、植树绿化和美化校园的工作,大都靠师生员工自己动手完成。新校舍的建设,从设计、备料到施工,都抓得非常紧,并采取了加强监理,边施工边验收边积累决算资料的办法,使工程竣工后,能迅速验收决算交付使用。至1966年初,先后完成了教学大楼。图书馆、教工饭堂、工厂厂房等1万多平米的建筑,使教学条件迅速得到改善。
  建校初期,学校涌现出许多发扬自力更生创业精神的故事,“四口大缸”闹革命就是广为传颂的一个。那是1970年,茂名石化公司还没有生产透平机油、变压器油等油品,但却积存了几百吨这些油品的“废油”。能不能使这些“废油再生”,达到部颁标准重新使用呢?当时化工专业师生先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把烘干的活性白土和适量的氢氧化钙等加入“废油”中,充分搅拌,使之吸附废油中的水分,杂质,中和酸值,然后静置沉降过滤。经过多次试验,终于使再生油品的各项指标都达到部颁标准。
  为了加工这几百吨“废油”,师生们决定土法上马,他们买回四口农民用来储稻谷用的大瓦缸,没有机泵送油,他们就用人力把油从油桶里抽出来;没有烘干机,他们就用大铁锅翻炒白土;没有搅拌机,他们就用木棒靠人力搅拌;没有压滤机,他们就收集实验室的大小漏斗来过滤,把油一滴滴地加工出来。
  在试产时,他们从茂石化公司的废料堆里捡回废钢材,加工成所需设备,建成了一套润滑油再生装置。
  学生们通过“废油”再生,生产过程和分析化验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油品加工知识,摸索出一套对各种废润滑油的再生工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校内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小油厂。后来师生们把小油厂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誉之为“四口大缸”闹革命。
  一所崭新的石油学校,深深扎根于茂名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为“南方油城”的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为我国南方培养石化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