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9-16期 第B4版:粤桂琼十四市报业联盟专版·贺州

亮点之一:

---贺州市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成果丰硕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的决策部署,贺州市从2013年开始,组织开展了为期八年的“美丽贺州”乡村建设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贺州市围绕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服务保障有力、乡村和谐幸福的总体目标,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持续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阶段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和昭平县黄姚镇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有24个乡镇获得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称号;6个村庄荣获全国绿色村庄称号,3个村庄荣获全国宜居村庄称号,3个自然村屯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美丽宜居村庄示范”,251个行政村获得自治区级生态村称号,5个行政村获得“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称号,45个村屯获得“绿色村屯”称号。
  八年来,贺州市通过开展“清洁乡村”建设,清洁了家园、清洁了水源、清洁了田园;通过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绿化了村屯、净化了饮水、硬化了道路;通过开展“宜居乡村”建设,促进了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通过开展“幸福乡村”建设,实现了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进一步擦亮“生态贺州·长寿胜地”的金字招牌。
清洁乡村——— 转变了观念,消除了垃圾围村
  2013年2月,贺州市在全区率先开展“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贺州”活动,并将活动作为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民生工程,检验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动员力、战斗力、执行力的重要标尺。全市共派驻1820支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3600多名工作队员,组织干部48万多人(次)参与环境大扫除、观念大提升行动。通过聘请保洁员、成立村屯环境卫生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等措施,建立清洁乡村长效保洁机制,实现了全市755个行政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垃圾围村、垃圾堵路、垃圾排河”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乡村——— 扮绿了村庄,促进了农民增收
  贺州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美化绿化并重,通过“复绿”“促绿”“增绿”,全力打造乡村绿色健康产业。全市共完成生态乡村建设村屯绿化工程2499个,其中打造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342个;累计种植绿化苗木43.5万株,增加绿化面积3204.2亩。通过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农村绿化的整体水平,真正让绿色成为乡村的底色,让生态成为农村的主基调。与此同时,贺州市把生态乡村建设与促进生态富民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借助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宜居乡村———传承了文化,留住了乡愁韵味
  在“宜居乡村”示范村屯创建工作中,贺州市深入挖掘乡土特色内涵,创新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五个一”建设标准,即打造一个休闲小公园、一条环村绿道、一个文体活动场所、一处水面景观、一个整洁环境,从而营造一个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整洁舒适的优美环境。其中,富川瑶族自治县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思路,围绕传承弘扬瑶族传统文化和潇贺古道文化,高标准完成7个集镇和36个村屯规划,切实加大对传统村落、特色村镇的有效保护和开发,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注入了强大动力。
幸福乡村——— 改善了环境,彰显了文明进步
  在“幸福乡村”建设中,贺州市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主体责任,多方筹措资金,统筹推进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屯风貌改造,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同时,贺州市把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潇贺古道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中,形成富有贺州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乡容村貌,以乡村的生态之美和人文之美,彰显“生态贺州·长寿胜地”的独特魅力,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更加洁净、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自信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坚持“四强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中,贺州市乡村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的作用,管好方向、方案,抓好质量、进度,加强技术指导,强化服务保障,加大督查问责,推动工作落实。
  强化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乡村建设点多面广、任务繁重,贺州市乡村办按照“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片区推进”的要求,通过对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攻坚,重点打造一批精品示范村屯,辐射形成了一批示范条带,示范带动了各县(区)乡村建设活动深入开展。2013年以来,全市共打造“美丽广西”市级精品示范村屯91个。
  强化宣传发动,激发群众活力。乡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贺州市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在实施《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过程中,各县(区)探索出“两筹两补”“三自一补”等众筹共建模式,通过设立乡村建设财政专项奖补资金,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热情,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对乡村建设关注度高但参与度低的问题。贺州市八步区享受“两筹两补”政策的行政村达92%,2016年以来群众自筹资金3966万元。
  强化部门联动,注重整合资源。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积极参与。贺州市乡村办根据乡村建设每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做好统筹协调,推动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通过整合部门力量和项目资源,促进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2013年以来,贺州市本级财政投入乡村建设资金超3亿元,整合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近8亿元,形成了齐抓共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合力。
  强化督查推动,确保活动成效。贺州市乡村办充分发挥督查“利剑”和绩效“指挥棒”的作用,采取明察暗访、实地核查、专项督查、跟踪督查、红黑榜通报、约谈曝光等形式,开展对乡村建设的督促检查,加大问责力度,狠抓整改落实。2013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督查活动430多次,下发整改函1420份,印发督查通报118份,在市级以上媒体曝光突出问题7次,约谈县(区)、乡镇有关领导155人次,问责“慢作为、不作为”人员62人次。
亮点之二: 围绕“五个100%”目标要求,大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二次四分法”
  贺州市在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中,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大力推行“二次四分
  法”模式,即由农户对生活垃圾
  初分为“可腐烂的”和“不可
  腐烂的”两类,其中,“可腐
  烂的”垃圾集中发酵堆肥;
  之后,由保洁员对“不可腐烂的”垃圾再分为“可卖
  钱的”和“不可卖钱
  的”,“可卖钱的”回
  收处理,“不可卖钱
  的”进入填埋、焚烧处理,有毒有害的进行特殊处理,从而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在推行“二次四分法”工作中,坚持做到“五个100%”目标要求。
  做到“二次四分法”知晓率达100%。贺州市采取横幅、标语、宣传专栏、地插牌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通过发放资料、入户辅导等方式,对村干部、党员、保洁员、中小学生等群体进行培训,确保农村生活垃圾“二次四分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做到垃圾分类农户参与率达100%。贺州市充分利用团委、妇联、教育等部门优势,广泛开展“二次四分法”分类知识宣讲;特别是农村学校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分类习惯从小在孩子们心中萌芽成长,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方式,确保每家每户都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做到农户垃圾分类精准率达100%。贺州市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充分运用“党建+”网格化管理方式,采取脱贫攻坚入户“一帮一”等措施,加强对农户开展垃圾源头分类的培训、监督和指导,确保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
  做到分类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贺州市通过建设阳光堆肥房、配齐村屯保洁员,配备分类垃圾桶和符合分类清运需求、密封性好、节能环保的专用运输车辆,并鼓励采用“车载桶装”等收运方式,有效地杜绝垃圾收运过程中出现的抛洒滴漏以及垃圾分类后重新混装等现象。
  做到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率达100%。贺州市加强对“爱心超市”的运营管理,确保农户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成生活物品。通过积分兑换的正向激励作用,有效解决农村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促进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
  
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姑娘在采摘脐橙。
  
青山绿水,绿树成荫,八步区莲塘镇炭冲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当地土瑶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脱贫增收。
  
贺州市建立了清洁乡村长效保洁机制,实现了全市755个行政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图为平桂区鹅塘镇的保洁员在乡村公园打扫卫生。
  
昭平县将生态健康旅游与茶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打造南山茶海景区。
  
平桂区沙田镇龙井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图为该村龙景玫瑰园里的休闲度假小木屋。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坚持“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进行保护”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游。如今,岔山村已经成为全国最美乡村之一,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钟山百里画廊,如梦如幻。
  
⑨“七彩乡村”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虎头村鸟瞰图。
  (本版内容由贺州市乡村办提供,图片由杨峭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