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封二版:热评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6-30期 第封二版:热评

领悟思想星空中的“崇高”

  

潘永辉(市区)
  夜晚瞭望星空,星空那么博大深沉,而无数的星星在闪烁光芒,这很容易激发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崇高感。
  崇高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人生价值。崇高精神内涵着人类追求“大我”和“永恒”的深层精神奥秘。古今中外,对崇高精神进行探索的哲人学者不少。了解和阐发人类思想星空中各种“崇高”见解,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崇高精神。
  “崇高”这个词在中国古代不叫“崇高”,而叫作“大”。如果再添一个字就叫作“伟大”。我们看这个“大”字的结构,一个人站起来张开双手、顶天立地显得很“伟大”。你如果张开双手是不是觉得人生特别畅快,特别有豪情,对不对?没错。你如果在大海边对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张开手臂呐喊,那一刻你也会变得很大气。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说过关于“大”的一句话:“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在古代君王里,孔子最欣赏、最尊重的是尧。宇宙人生中最伟大的对象是天,作为人间君王的尧向天学习,所以尧的胸怀像天一样宽广,能够关心爱护老百姓。孟子则说过另外一句话:“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人的肚子空虚了就要吃饭,要填饱。精神空间也要填;如果一个人勤于学习修养,内心充实,不空虚、不贫乏、不平庸,这种人的人格就不错了,这种人就可以叫作“美人”。但“美人”只能顾得他自己,能够洁身自好,往往还不能影响别人。他应该再加以充实,把内在的人格光辉发挥出来,照亮社会他人,这就升华为“大人(崇高之人)”了。这就像萤火虫只能给它自己照路,但太阳则可以为全人类照路。孟子强调我们做人不但要有修养,还要把内在的人格魅力施展开来,影响社会他人。儒家的入世态度,成君子成圣贤的态度,在孔子孟子这些话里可以充分体现。
  庄子这个人比较“出世”,他并不特别看重人类“文明”。他认为人类在天地宇宙中算不上什么,儒家的仁义礼智之类境界不高,他认为“道”和大自然才是高人该探讨的中心。他(或他的后学)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意思是说,天地很美、很有秩序、很有条理啊,但是天地从来没有吹嘘过她自己。春华秋实,夏雨冬雪,一切都自然而然。相比之下,人类文明就虚伪多了,儒家的仁义礼智就造作多了。所以,庄子不喜欢人类社会中过分人为的东西,不喜欢窝在人类社会中争那些“蝇头蜗角”名利,觉得不如好好向大自然学习,好好领悟大自然之“道”,好好跟大自然“玩”。他把大自然之美称为“大美”,可以解读为大自然的伟大之美。
  正式使用“崇高”这个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加纳斯。朗加纳斯是一位“雄辩家”,他是怎么提出“崇高”的范畴的呢?通过演讲。古罗马的人非常喜欢演讲,为了把口才练好,有的人甚至让嘴里含着石头锻炼。那么,怎么样的演讲才能打动人心呢?他就发现,如果你把非常伟大的思想通过非常豪迈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可以打动好多人的心。结果,他就总结出了一种新的演讲风格,这种风格就叫作崇高——就是有伟大的思想,伟大的辩论技巧,伟大的语言表述能力。如果能够这样做到,就能够打动人心,吸引听众,实现自己的思想政治目的。这就是朗加纳斯对崇高的一个理解。
  到了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博克则提出所谓崇高就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如果压缩成四个字,就叫作先痛后快;再压缩成两个字,就叫作痛快。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讲,就是“痛并快乐着”。举个例子,你在高楼里住着已经习以为常了,安全感是有的,但假设外面刮起了很大的台风,把高楼吹得晃动,你可能就会感到恐惧。这时候你还有安全感?没有。因为你精神还渺小,不超越。但如果你发现台风把楼晃动却始终吹不倒,人类建筑的力量比台风更加伟大,然后你精神稳如泰山的话,外面怎么风吹你都不害怕了,甚至把对台风力量的害怕变成“审美的欣赏”——这个时候,你就从原来的“先痛”转变为现在的“后快”,这就是痛快。人生奋斗的过程也是这样,开头可能很艰辛,精神很痛苦,但一路奋斗过来,你就会发现你的人格成长了,力量增强了,有了胸怀开阔后的豪迈之情,这就是精神世界的崇高之乐。
  同样处于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崇高的看法就是:对象超出形式,我们的心灵没有办法去把握。譬如,街道上你能看得到我,我也能看得到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形式,你的身躯大小就这么点,我的眼睛看到,能够把握你。一切可爱的、小巧玲珑的东西都是眼睛能够把握的。但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对象是眼睛把握不了的。高山、大海、天空,这些都是你的眼睛看不透的,把握不了的。所以,眼睛的作用是有限的。在眼睛把握不了的地方,你闭上眼睛,把另外一种潜能呼唤出来,用心灵试一试去把握天空,把握这个宇宙,努力与宇宙同体,这个时候,你的崇高精神就能逐渐开发出来。但是,你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天的边界在哪里,是不是想象力越往外扩展,天也越往外延伸,没办法把握天的天界?问题就来了:眼睛把握不了天空,心灵也把握不了天空,你发现把生命中所有向外追求的潜能挖掘出来也无法把握这个世界,这个你生存于中的世界是不是给你形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和吸引力,召唤你奋力超越渺小的自我?对!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必须超越自我才有可能知道,甚至要超脱外物才能知道。不过,到这种境界,仅仅靠康德的崇高理论已经解释不了,必须要懂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性学问了。
  比康德晚出生四十多年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崇高是形式装不下理念(精神)。人都有外表,外表就是一个壳。有的人外表很漂亮,但内在很贫乏庸俗;有的人长相一般,但内在非常强大;后一种人是内在压倒了外在。这种人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崇高”之人:一个小小的肉体之壳装不下他的精神了,他的精神实在太强大了,而且他的精神代表的是集体(历史),不是个体,溢出了个人肉体。当你想到一个伟大人物,你想到的是他的外在帅不帅,还是他的内在强不强大呢?答案当然不言而喻。如果你爱一个人,是爱一个壳的话,这个壳是有限制的,太小不行,太大也没法爱。所以,你爱外表的时候,一定是有局限的。但是,一个人的壳有边界,但内在(内心)未必有边界,他的内心可能比宇宙还要浩瀚恒奥。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看起来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有觉悟的人、一种有觉悟的文化,一定会尊重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者、先行者。黑格尔的崇高理论也启发人们,为人处世不能够只看躯壳外表、金钱物质、权力地位,一定要加强精神世界的修养和开拓。
  思考崇高问题的人类哲者远不止这些,我们只能约略举例。总而言之,崇高是引导人类自我反省、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必经之路,人生在世的种种精神困扰、心理痛苦,都可以在向崇高升华的过程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