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5-14期 第B3版:文化

穿越千年的甜蜜之约

——一颗荔枝的前世今生

  荔枝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历史而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每当我们吃到“绛纱囊里的水晶丸”时,便会想起有关荔枝的前尘往事,在它的甘甜中回味无穷。
  荔枝的起源
  荔枝原产于南方,一直到秦汉时期,才有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进贡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进贡者是当时的南海尉赵佗,“龙眼自尉佗献汉高帝始见西”,这里的龙眼就是荔枝的别称,这时候的荔枝只是干荔枝。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知道刘邦喜欢荔枝,便用荔枝作为祭品祭拜刘邦,刘盈之后的皇帝也继承了这一祖制。
  但是到了公元前112年,刘邦的曾孙刘彻攻破岭南地区(南越)后,打破了只进贡干荔枝的规矩,从此进贡鲜荔枝就成为了定例。
  名人对荔枝的钟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轼仕途不顺,被贬到岭南地区后,逐渐对岭南的风物产生了热爱之情。他初尝荔枝,就赋诗一首赞美荔枝:“海山仙人绛罗裙,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将荔枝比作一位冰肌玉骨的美人,可见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之后也曾多次在自己的诗词中提到荔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这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可以每天吃许多荔枝,那在这里长久地做一个岭南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苏轼在仕途上失意连连,但他仍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也曾经通过荔枝这一媒介借古讽今,这些都在他的诗《荔枝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龙眼来。”在他的想象中,每五里、十里路就要设立一个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了满天的灰尘。道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们都知道这是荔枝来了。苏轼希望通过这首诗,警醒当时的统治者,让他们关心民生疾苦,同时也祈求上苍,可以风调雨顺,百姓免受饥寒交迫之苦。
  宋代词人李师中曾写道:“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此时诗人即将在岭南卸任,与佳人离别。这两句写得如诗如画,仿佛身在其中,感受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鲜红欲滴的荔枝此时成了两人离别的见证者,期望在他们今后的回忆中增添一抹亮色。
  宋代词人张元千写道:“八年不见荔枝红,肠断故园东。”荔枝给了他鲜明而深刻的味觉记忆,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明代丘浚对荔枝有一种别样的理解,他在诗《咏荔枝》中写到:“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这里的可怜不能理解为字面意义上的可怜,而是一种对荔枝的爱怜。结合诗人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生平经历,似乎不太可能拥有可怜这种失落之感。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家乡荔枝的赞赏,对家乡的充满自豪之情。
  荔枝的味道与功效
  荔枝的果实呈心脏形或球形,果皮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它的味道、果肉多汁,夏天吃起来非常解渴,丰富的营养是发挥荔枝的功效与作用的前提。荔枝口味甘甜,营养丰富,富含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因此被人们视为水果之上品。
  荔枝味道甘甜,略带酸味,性温,荔枝所含的丰富糖分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功效,能够补养大脑组织,改善因为疲劳所引起的失眠、健忘等症状。除了这一项荔枝的功效与作用之外,荔枝中还包含了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它们可以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对于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以及抗病能力有很好地功效。
  荔枝的干制品,能大补元气,为任何其他滋补药所不及。荔枝果肉对治疗神经性腹泻有特殊的效果。荔枝的干壳质薄而脆。能治湿疹、血崩等疾病。荔枝的核,能行血中元气,收敛止痛,对治疗病气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美容养颜也属于荔枝的功效与作用之一。荔枝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适量食用能够促进面部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对于抑制雀斑的发生有一定的功效,而且还能让皮肤更加光滑。事实上,中医古书《开宝本草》中就称:荔枝“有益人颜色的功效”。而现代医学也证明,荔枝含有糖、果胶、维生素等有益于皮肤健康、面色红润的营养物质,从而赢得了爱美女性的青睐。 (文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