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11-04期 第B3版:往事

一座令人难忘的医院

  

这是设计和施工人员,于1958年底在尚未完工的四局职工医院大门口合影,前面这条“医院路”还未修整。


张凌云
  近日,一位发小给我发来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人站在一幢尚未完工的二层楼前合影留念。对着照片我反复细看,心中升起一丝疑惑,这是茂名哪里?看着,看着,我疑窦顿开,“这是职工医院啊!”端详着照片,熟悉的建筑把我带回到儿时在这所医院就医的回忆当中。
  在市区河西滨河北路小东江畔的西面,有一片建筑群,它就是今天的茂名石化医院。但这所医院始建时不姓“油”,而姓“建”,全称是“建筑工程部第四工程局职工医院”。
  1958年,随着茂名油城的开发建设,原中南建筑工程管理总局在茂名组建“第四工程局”,原总局的职工医院也随之到茂名改建成“四局职工医院”。这所医院创建于1955年,初始院址在武昌何家陇(现武汉市第七医院),随着茂名建设的需要,1958年8月成建制地搬迁到茂名,为在茂名的近五万职工及家属提供医疗服务。当时,全院207名医护人员及全部设备均到茂名,建工部北京职工医院也抽调部分医务人员和设备支援茂名。当时医院有床位150张,后扩展到180张。设内、外、妇、儿、放射5个科,化验、理疗、针灸3个室,中西药房各1个。
  医院的医务人员追随建筑大军,从大城市来到这荒郊僻野之处,经历着南方水土不服和炎热酷暑的不适,无怨无悔地支援南方油城建设。他们一到茂名,一边建设医院,一边培训医护人员,一边开展医疗工作,满腔热血,救死扶伤。为了尽快建起医院,在建筑材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职工医院的全体医生护士,主动请求办厂生产红砖。他们请来几名专业人员作指导,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轮班参加烧砖大会战。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在四局一公司的帮助下,终于建起了我市第一座现代化正规医院。该院建设采用当时流行的苏联式“工”字型结构,上横为门诊、急诊等部门,下横为住院部,连结两横之间的为化验、放射、理疗等部门。楼高三层,还建设了斜坡楼梯。医院当时汇聚不少好医生、好护士,他们大多是解放前后在广州、上海、武汉的医学院毕业及从部队医院转业的,甚至还有一对从华西医科大学下放来的教授夫妇,如内科主任熊大权、妇科主任侯杰,手术室护士长陈芬等。他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赢得了职工及家属的信赖与称赞,甚至湛江及周边县市的患者也慕名前来就诊,一时名声大噪。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个小生命在这里诞生,不少危重患者经过他们的妙手回春转危为安。
  1964年冬天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由于踢足球碰撞摔倒,把手腕骨头摔断了,当我被送进医院时,已是下班时间。周末晚上本应是全家团聚最惬意的时候,但为了及时给我治疗,外科主任立即通知骨科大夫和放射科大夫赶回医院,为我接驳固定骨折的地方,令我及家人十分感动。这份情谊不容忘记,我们唯有感念。医院为了满足职工及家属就近诊疗的需要,还在六百户、文冲口、四局大院等住宅区建起卫生院(所),派出优秀医生,让驻地的患者看病更加方便。特别是六百户卫生院(此院1966年改为市人民医院河西门诊部),不但各科齐全,还在三楼设立了住院部。
  职工医院的医护人员,不但把医院变成他们“救死扶伤”的主要战场,而且还能根据各个时代的需要和职工的健康状况,采取多样灵活的医疗服务方式,办“疗养班”就具有典型意义。在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2年),不少职工群众由于营养不良,出现了身体浮肿、肝炎多发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在局党委的支持下,在住院部三楼办起了一个专门针对这部分职工的“疗养班”。这里以增加营养、改善伙食为主,配合文体活动,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活动调养,效果倍佳。经过三个月的调理,职工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迅速回到各自岗位迎接新的工作任务。时任四局干校宣传部长的郝明清,曾经出书赞扬此事并感叹:平生第一次享受这样的疗养生活!
  随着茂名建设工程暂时下马及国家“大三线”建设的需要,这支国家建筑工程“野战医院”队伍,于1963年至1965年先后撤离茂名,划归中建三局职工医院,辗转于四川渡口、云南昆明、贵州安顺,最终于1975年落户武汉。美丽的南湖之畔,宋代名人苏轼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第四工程局职工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奉献青春年华,他们的爱国奋斗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