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10-10期 第2版:热评

弘扬“西迁精神” 锻铸茂名高校高质量发展基石

  今日观察
  蔡湛(市区)
  据茂名日报报道,在进驻西城校区,形成“一校三区”发展新格局之际,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全力挖掘、凝练和弘扬学校“西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以第二次“西迁”作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新起点。
  看到自己的母校以学镇形态打造面向石油化工产业的华南科技创新港,犹如雄鹰展翅翱翔,许多曾经的广油学子既由衷高兴,更难忘广油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历史,特别是历久弥新的“西迁精神”。
  广油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在广州创立的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以后又成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1965年,为了响应与配合南方石油工业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学校由繁华大都市广州一路西迁至粤西小城茂名。一场教育拓荒揭开了南方油城崛起的序幕,广油自此扎根在茂名这块热土上,不仅成为我国南方石化人才摇篮,而且蕴育产生了宝贵的“西迁精神”。
  弘扬“西迁精神”,不仅为广油以新校区启用为契机开展二次创业,向高水平理工大学迈进注入强大动能,而且对我市高等教育锻铸精神基石,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与启迪作用。办好一所大学,要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完善的教学设施,但思想引导与精神支撑也不可或缺。第一代广油人在国家急需石油的历史时刻,为国担当西迁茂名,毅然离开大城市,“迁人迁物迁思想”,克服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重重困难,迅速建起新校园,当年搬迁当年复课。其后学校数易其名,办学层次逐级提升,而以西迁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始终成为激励师生启示后人的不竭力量。笔者上世纪70年代入读广东油校,当时办学之艰苦,是当今人们所难以想象的。校园里大都是原建工部四局干校留下的简易平房,新建的一栋四层教学楼是最为瞩目的建筑。食堂做饭缺煤,师生肩扛铁铲到露天矿挖回夹层煤;到炼油厂实习三班倒,学员们无论白天黑夜徒步往返,一走3个多月。尽管生活条件简陋,但师生教学热情高涨。优良的校风、高质量的教学,使广油培养出大批人才。创办65年,14万广油毕业生成为全国石化行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骨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茂名石化从公司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到车间班组骨干,“油校生”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这是对广油学校风气与教育质量的富有说服力证明。由此可见,优良的学校精神与风气,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重温“听党召唤、以国为先;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以油为荣,创业奉献”的“西迁精神”,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我市“二本四专”高校建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服务重大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是广油当年西迁的初衷之一,更是新时代茂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上世纪六十年代广油西迁,激励了一代代广油人艰苦创业,为茂名贡献了一所“家门口的好大学”,为茂名支柱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与人才支持。今天,广油以启用西城校区为起点,依托茂名石油石化及其下游产业汇聚的资源要素,打造面向石油化工产业链的华南石化科技创新港,建成由科研板块、教育板块、转孵化板块、综合服务板块四大板块构成的新型石化产业链“科技谷”、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创业基地,为我市主导产业创新驱动注入强大动力,既体现了高校与地方经济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理念,也呼应了茂名大兴产业的新态势。市委市政府提出树立大兴产业鲜明导向,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把产业作为茂名立市之基、兴市之本,打造广东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发展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医药与健康、特色轻工纺织、矿产资源加工、金属加工及先进装备制造六大主导产业,要有科学的规划、创新的引领和先进的技术,更要有大批有理想有担当的专业人才。这对茂名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以“西迁精神”为动力,立足服务地方发展,构建校地平台助力创新驱动,必将为我市高校拓开更大发展空间。这正是传承“西迁精神”,让高校壮大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共同成长的要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