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8-14期 第2版:热评

幸福在哪里?

  今日笔谈·哲学思维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你对生命最透彻的了解和发挥里。
  人的现实生命,由“身”和“心”和合而成。人的形而下之身,不是独立自足的存在,其存活需要饮食、阳光、空气等物质因素的滋养;人的形而下之心,也不是独立自足的存在,其存活需要情感、知识、信息等精神因素的滋养。由此产生了人类身心向外而求的欲望需求,产生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复杂联系。欲望需求得到满足,各种关系正常,人们就会畅快欢乐,生活就会有幸福感。欲望需求得不到满足,各种关系不正常,人们就会郁闷痛苦,生活就没有幸福感。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写道:“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人们追逐财富、权势、地位是为了追求幸福,只不过错误的追逐手段把心态和社会关系都扭曲了,求福反成致害。李清照《一剪梅》词云:“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心有压抑,需要宣泄,心有空虚,需要填充,对情感爱意的渴望也是对幸福的追求,只不过时空的阻隔常常让有情人无计可施。人人都有身心,人人都有身心痛苦,人人都不愿、也很难通过忘身忘心来解脱痛苦,人们更多的是从“现实的”身心存在出发,通过追求外物来滋养身心,获取生活幸福。但是由外缘刺激而取得的幸福,始终都是有条件的,受制于外物和环境,随着“缘分”的变化而变化,其获得需要功利根源,功利根源消失了相应的幸福感也就消失了。正因此,普通人注定了一生都要在不断的追求之中度过,心理也随着外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反复无常,幸福快乐和痛苦忧恼也相伴不离交替出现。
  也有对幸福的另一种理解和体悟。有一种人,心地善良,心境纯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缘而不变,随缘而自在,随缘而自主。与从外缘刺激取得的快乐相比,他们的这种快乐源于心灵的自足,无须借助太多的欲望满足,也不会轻易失去,具有恒久性和本真性,不妨称之为中心之乐。《论语•雍也》记述孔子称赞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儒家风格的中心之乐。陶渊明《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道家风格的中心之乐。无门慧开禅师《颂古》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禅家风格的中心之乐。文化史上,能体悟、获得这种恒久心乐、本真幸福的人,都是至圣至明或至情至性之人,有着明显的真善美气质。庄子穷困潦倒,但“物物而不物于物”;苏轼仕途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青年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人有了对幸福的深层次理解和体悟,就会更好地洞察和发挥生命潜能,运用善的力量,改造世界,创造事业。一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歌《幸福在哪里》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耕耘中,它在知识的宝库里,啊!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这是在人心和人际之真、之善、美的基础上产生的道德性审美性艺术性劳动,与单纯的谋生性逐利性利己性劳动不同,它是人的实践本质的自我实现,带来的是快乐,不是痛苦。
  人的现实的身心状态,提醒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不宜“片面”。对世俗人来说,必须要满足身体对物质的基本需求,然后才谈得上对幸福的追求。忍饥挨饿、捱寒受冻是谈不上幸福感的,丰衣足食是世俗幸福的起码条件。但是,仅仅物质欲望需求满足就一定幸福了吗?这倒不一定。物质的满足是一种生活的技术,而幸福的获得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现代社会很多人物质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但要问幸福感有多好,幸福指数有多高,这个很多人都心中有数,看看焦虑症、抑郁症患者的人数就知道了。连幸福都要用指数来衡量,可见现代人的功利性、计算心强烈到了什么程度,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又片面到了什么程度。人与世界可以建立三种关系:当人把世界当作一根骨头来啃的时候,他与世界建立的是一种功用性关系;当人把世界当作一道未解之题来解的时候,他与世界建立的是一种认知性关系;当人把世界当作一个艺术品来欣赏的时候,他与世界建立的是一种审美性关系。与世界的功用性关系是人与动物所共有,人与动物都要吃喝;但人与世界的认知性与审美性关系,属于人类的文化世界,是人类生命美好潜能的发挥。物质的世界需要诗意的润泽升华才能生发出幸福感,否则人类的吃喝与动物的本能吃喝无异。但人类文化不会把人类幸福仅仅定义为吃饱喝足。
  人类生活的幸福,说到底就是“开心”。什么是“开心”?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是开心。这还不够,按禅者的说法,还要达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胸无块垒、心无点尘的境界,让宇宙人生呈现色空不二、有无不二的圆满实相,才算是真正的开心。动物的生命为其生存本能所封锁,打不开精神空间,谈不上开“心”。如果我们心中塞满了声色货利,不为纯真、信任、情义留一点空间,也谈不上开“心”。作为“开心”,幸福感就是自由感,如果对宇宙人生了解不透彻,心中对世界有太多依赖、追逐,人类谈不上幸福;作为“开心”,幸福感就是安全感,心中对世界有太多怀疑、恐惧,人类谈不上幸福。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说得很对!如果没有超越于动物本能之上的理想、操守、志向、信念、品格等,人类便没有“开心”,没有“开心”,哪里有真正的幸福!
  西方哲学家康德说:“人是目的。”人不应该把自己、把他人仅仅作为手段。但现代人的工具化越来越严重了。为了竞争,为了胜出,人把自己、把他人都作为手段处理,人的生活不再成其为生活,而是物欲和恶意的工具。这是对正常的个体生命和人际关系的异化,导致了现代人精神深处的极度痛苦。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生命,理解生活,发挥人性本有的真善美潜能,建立幸福世界。我们也可以断言,随着人类智慧对生命、生活的理解越来越明朗,将来的人类一定会从盲目的生存竞争过渡到有意义有幸福感的生活。
  潘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