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7-22期 第B2版:史鉴

宋朝军人实行“刺字入伍”

  军人刺字是从唐末五代开始的,首先使用刺字的是后梁太祖朱温。
  在战乱时代,士卒组成非常复杂,多有逃亡现象。朱温为了遏制这一现象,就在军人的脸上刺字,以作识别,如果有人逃跑,就让他们无处隐藏。这就是刺字的最初意图,后来发展为纹身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至那以后,军阀们认为这一方法很不错,便沿用了下来,整个大宋朝都一直延续,直到元朝才被取消。
  但刺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只往脸上刺的,我们来看看他们都经过了哪些发展:
  北宋军队分为三等:禁军、厢军、乡兵。
  禁军是正规军,由中央直接控制,它是宋朝军队的核心力量,战斗力最强。禁军在军队中的地位也最高,待遇也最好,将领一般由“良家子”(军事世家)担任。所以,禁军很少出现逃亡现象,刺字也没有必要。
  可是到了宋金、宋蒙频繁战争时期,禁军也无一例外地开始出现逃兵,于是也开始刺字。
  厢军是地方军,鱼龙混杂,而且地位、待遇也低,还要从事劳动生产,战斗力较弱,是逃兵的高发人群。所以厢军是刺字的主力军。我们在《水浒传》里面看到的发配充军,就是充的厢军,厢军基本都要刺字。
  乡兵是临时招募的民兵,闲时务农,战时从军,他们本是编外人员,都是出于自愿,目的是保卫家乡,不主攻战,就无所谓当不当逃兵了。所以,乡兵一般都不刺字。
  再来看刺字的位置,最严格的是刺在脸上,此外还有脖子、手掌、手腕、手臂等位置。
  厢军基本都刺在脸上,在战场形势危急的时候,禁军也一样刺脸上。
  刺脖子和手上一般是在脸上已刺过的情况下,“改刺”或者“加刺”;还有就是在要求不怎么严格的乡兵身上刺字的时候。
  摘自《宋朝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