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6-26期 第B4版:文化

文章之美在简短

——读《念楼随笔》

  胡忠伟
  念楼,是钟叔河先生在长沙的寓所。所谓“念楼”即“廿楼”也。近些年来,先生在念楼深居简出,读书作文,散文随笔写得越发老辣,言简意远,处处透漏着文化和智慧的光芒。2019年,先生亲自编选的《念楼随笔》出版了,我赶紧买了一本来看,越看越喜欢。
  钟叔河是出版大家,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就以一人之力,编辑出版了周作人的几部书,《知堂书话》、《知堂序跋》、《周作人文选》、文类编》等,引起业界广泛赞誉。
  这固然与他的编辑眼光有关,也与他从小爱读周作人的书有关。从1963年起,他还和周氏通信,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给周作人写信》一文里,钟叔河回忆了当年给周作人写信的经过:“实是一九六三年。当时我被开除已经五年,正在拖板车,劳作归来仍闭户读书,却已不蓄纸笔。为了写信给周作人,特别到小店中买了几张一面粗一面光的极薄而劣的红色横格‘材料纸’,还有一小瓶墨汁和一支二角四分钱的毛笔。”1957年,钟叔河被打为“右派”,而后被关押劳动,1970年又被逮捕判刑十年,1979年才平反出狱。钟叔河给周作人写信,谈到了读周作人文的感受:“说老实话,先生的文章之美,固然对我具有无上的吸力,但还不是使我最爱读它们的原因。”他认为,周作人文章的价值在于,“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态度,乃是上下数千年中国读书人最难得的态度,那就是诚实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对艺术,对人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国家,对全人类的今天和未来,都能够诚实地,冷静地,然而又是十分积极地去看,去讲,去想,去写。”就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在自身安危难保的情况下,在自己身处极端艰难的生活境遇里,钟叔河也没有放弃读书,没有放弃思考。恢复工作后,他大胆地出版周氏著作,深得好评。在他看来,在他所读过的书评书话中,周作人的文章可算是达到了上乘的标准。
  在我的书房里,我曾购买过钟叔河的两本书,一本是《念楼小抄》,一本是《小西门集》,这两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大多很短,但短而有味,耐人咀嚼。他说,1995年离休后,没办法没心情做正经事了,便开始写点小文章,抒发自己的感兴。
  其实,先生写文章结集出版始于1995年的《书前书后》,至今已出版了个人著作十多部,除了《念楼学短》、《念楼集》、《钟叔河散文》、《人之患--为别人作的序》外,影响很大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走向世界》、《从东方到西方》。钟叔河提倡编辑要有两支笔,一红一篮,红笔改书稿,蓝笔写文章。他是如是说,更是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为读者奉献了精美的散文佳构,深受读者喜爱。
  《念楼随笔》就是从已经出版的几本书中精选出来的佳作选集。每一篇文章,都是钟叔河用力思考的结果。他的文章,语言平实冲淡,简短精彩,深得知堂文章的堂奥,但没有周氏的晦涩难懂。黄裳为钟叔河《书前书后》作序评价说:“作者又是善于文章的。很沉痛的话,却闲闲落墨,别无渲染。如果寻根溯源,这种笔路风致,可以到东坡、山谷、放翁的题跋里去找。有如人的面目表情,有的只是一微笑,一颦蹙,而传达情愫的力量却远在横眉怒目之上。”我喜欢钟叔河的书,喜欢读他的文章。
  我读钟叔河也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他写的一篇文章,很短,但却有趣。后来在理洵《与书为徒》中看到一篇题为《“念楼学短”字字珠》的文章,称赞钟叔河的文章“写得最是精到,有思想,有内容,偶尔百炼钢,间或绕指柔,妙不可言”。大概受此影响,我在当当网上买来了钟叔河《念楼小抄》一探究竟。这本《念楼小抄》,集钟叔河发表在各个报刊上的专栏文章若干篇。在《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5月10日开栏前有一段话,大抵可以看成是这些短文由来的交代:“念楼小抄”从文体着眼,这是文人不屑为,学人不肯为的,我却乐意为之。自己没本事写长也怕看长文当然是最初的原因,但过眼稍多,便觉得看文亦犹看人,身材长相毕竟不重要,吸引力还在思想、气质和趣味。这本书,“写的都是即兴之作,‘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故题材不免散漫,内容也很杂乱,真是既散又杂。”但正如林语堂所言:“短的文章不一定好,好的文章一定短。”
  钟叔河这些短文,都是从读书而来,读古文,学古文,内容甚多,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谈人情、物貌、文艺、饮食、历史,有感而发,皆是娓娓道来的人生亲历,显得可观平和,读来毫不费力又能给人启发,这才是他的文章的妙处所在。像“狗比主人凶”等等这样的俗语哲言,在他的书里比比皆是,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能使人醒悟。这里比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简约,更是人生的智慧和经验。钟叔河编订的《知堂书话》,厚厚的两大册,60多万字,单就费力搜求爬剔这一功夫来讲,没有一定的读书底子作支撑,恐怕是做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