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6-26期 第B4版:文化

王占鳌,电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罗坑水库占鳌生态公园占鳌亭。
  本报记者 闵灿 摄
  《点赞茂名》·美文选登
  黄华
  在电白,王占鳌是一个不朽的传奇。一个66年前任职的县委书记,离开电白已经54年,甚至已经逝世32年了。但电白人民一直深切地怀念他,至今仍然口碑相传。
  1952年8月至1964年7月,王占鳌担任电白县委书记。在他主政电白长达12年的时间里,始终与电白人民同甘共苦,事必躬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艰苦奋斗,为电白的水利建设、造林绿化、爱国卫生、公路交通、农业生产发展和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创下不朽的业绩。在这期间,电白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好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治沙先进县、全国卫生标兵镇。
  1952年,上任伊始的王占鳌面对电白的穷山恶水,下决心抓好两件大事,一是造林绿化,二是兴修水利。
  电白海岸线长达220公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沿海地区尽是白沙茫茫,人民过着“风来沙尘遮天日,多少良田变沙滩,一日三餐无米煮,只好携子去逃荒”的凄惨生活。1954年春,县委书记王占鳌部署全县沿海81公里沙质海岸线的造林治沙工作,首先选择博贺作为突破口。
  王占鳌总结博贺的成功经验,发动沿海15万名群众植树造林。至1960年,电白沿海造林面积达四万亩,成功营造出一条绵延81公里长的海岸防护林带。一条气势磅礴的绿色长城终于在南海之滨巍然崛起。这年的年底,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登上电白县龙头山,遥望白茫茫沙滩上绵延10里的林带,激动不已地一连说了三声:“伟大!伟大!伟大!”并在当年全省人民代表大会上,向全省推广博贺造林治沙的经验。《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电白变成了“电绿”》,并配发社论《学习电白,绿化家乡,绿化祖国》。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里,悬挂着一幅气势磅礴、苍翠欲滴的巨型国画《绿色长城》,这是1971年著名画家关山月以电白沿海防护林带为题材创作的名画。
  博贺林带,历经强风海潮的洗礼而巍然挺立在南海之滨。苍绿永存,充分显示了电白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涛声依旧,大海仍在诉说着王占鳌当年率领广大干部群众造林绿化的故事……
  1949年前的电白水利设施极少,导致旱涝灾害频发。1943年久旱无雨,全县庄稼失收,全县饿死1.2万人,外出逃荒者3.4万人。为了根治干旱,1957年,王占鳌谋划组织制订了《电白县1958年至1960年水利建设规划》,在全县范围打响了规模空前、气壮山河的兴修水利战役。
  罗坑水库库内的水域面积很大,座座青山环绕着水库,像玉盘中的翡翠,翠绿的峰峦倒映水面,将一湖玉液染成绿色。今天,我们走在大坝上,很难想象当年的建设者肩挑背扛垒起了这座大坝。20世纪50年代末,这山洼里云集了几万名民工。当时没什么建筑机械设备,筑坝大军硬是用锨用簸箕,将一筐筐泥土挑到坝上,垒起高达百米的拦水大坝。当年凭的是一股气吞山河的精神力量。我们不禁对当年的建设者们肃然起敬。
  罗坑水库是电白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1959年12月,罗坑水库开始施工,王占鳌身先士卒,带领县委一班人吃住在工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1960年1月上旬,一段大坝正在清基,此刻天气极度寒冷,造成施工变慢。王占鳌心想:如果春节过后才能完成清基任务,势必影响大坝在雨季到来之前堵口,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心急如焚,迎着呼呼的北风,迎着滚滚寒流,年近花甲的他脱下棉衣和鞋袜,含上姜片,首先跳下清基的泥潭,在齐膝的冻土里挖泥。看到王占鳌书记身先士卒,干部和民工跟着跳了下去。就这样几百人轮番上阵,夜以继日,不畏严寒,终于在春节前完成了清基任务。
  1960年6月24日,仅用了半年时间,罗坑水库主坝合拢。50多年过去了,罗坑水库仍然是电白最大的水库。时至今日,清澈的罗坑水库水,仍然浇灌着电白大地,恩泽千家万户。
  1958年,王占鳌根据党中央关于除害灭病的指示精神,以水东镇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是年3月,湛江地区“除四害,讲卫生”现场会议在水东召开,水东镇获得全省“除四害”第一名。8月,全国爱国卫生检查团到水东检查卫生工作,赞扬水东镇基本达到“四无”镇(无老鼠、蚊子、苍蝇、臭虫)。昔日的臭渔港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卫生镇。1958年,水东镇被评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1959年和1960年,水东镇分别获得全省“特等卫生标兵”和“全国卫生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身为电白县委书记的王占鳌始终牢记毛泽东同志“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为”的教导,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追溯历史的源头,让我们通过王占鳌的一些生活小事,去感受他人格的力量。
  王占鳌女儿王改英说:“我爸爸1952年就来到电白,我留在家乡跟外婆生活。一直到1955年之后,我才从北方来到电白。来到电白以后,我想怎么那么难见上爸爸一面呢?有时候,连星期天他也难得回家吃顿饭。每次妈妈都派我去找他,像传令兵一样叫他回家吃饭,他总是说:行了,你先回去吧。然后又专心投入工作中。有时候从中午12点催到下午1点多钟,他都还没有回来。小时候,我的印象就是,爸爸真是一个很忙很忙的人!”
  县政协原主席崔文明,20世纪50年代担任县委办公室主任,一直在王占鳌身边工作。他说:王占鳌骑着一部自行车、背着一个背包,走遍了电白的山山水水,走遍了335个生产大队。我们办公室人也很辛苦地跟着他,他和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劳动),林场、农场、工地都有他的足迹。
  王占鳌是一个艰苦朴素的人。一次,王占鳌带着秘书和警卫班长下乡到坡心镇蹲点,王占鳌下乡时的菜谱是豆腐炒白菜,叫作“一清二白”。当时坡心是农业合作社比较先进的地方,那段时间王占鳌白天跟农民下田耕种,晚上回来还要写东西。他当时的年龄已经50多岁了,镇领导见到他这么辛苦,便叫厨房给他加点菜,特意杀了一只鸡,切了一点肉片炒粉丝,还有一点瓜,煮了个鸡蛋汤。王占鳌回来看到就非常不高兴。当时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王占鳌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要和群众同甘共苦度过这个困难时期。结果,他批评了镇领导几句,叫炊事员撤下这些菜,只留下肉片炒粉丝和鸡蛋汤。下乡蹲点回来后,他还不放心地叮嘱秘书:“我们在坡心镇的伙食费交了吗?还有那个鸡蛋汤的钱你交了吗?”秘书一一答复之后,他才放心。
  王占鳌是山西人,在电白工作生活了12个年头的他入乡随俗喜欢上了粤剧。提起电白粤剧团,不能不提到20世纪60年代的“少年班”。因为正是这些少年班学员,日后成为电白粤剧团的艺术骨干。20世纪60年代初,在时任县委书记王占鳌的建议下,电白县少年农村演出队成立了,后易名:电白少年粤剧团,简称“少年班”。从全县1000多人中选拔出23名少年班学员。原县文化局副局长陈成东,1963年7月考进少年班时才13岁,挂在他家中的这幅王占鳌与少年班的合影是一幅弥足珍贵的照片。陈成东说,王占鳌书记很关心少年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经常过来与孩子们交流,打成一片。当年的陈成东年少顽皮,有一次,他坐在占鳌书记膝盖上撒欢,还伸手去摸他的肚腩。
  20世纪60年代,篮球被称为电白的“县球”,鼎盛时期曾经战胜过广东青年男篮。篮球运动在电白曾经书写了辉煌的一页,这与王占鳌有很大关系。王占鳌平时带头打篮球,还是县委机关“红战”队的一员,身披18号球衣。一到他上场打球,场边观众都纷纷当啦啦队帮他鼓掌助威,大喊:18号加油,书记加油!
  1964年,主政电白12年获得殊荣无数的王占鳌调离电白,到广州市履任新职。
  王占鳌早已把电白当成了自己第二故乡。人在广州,心系电白。电白有困难只要他能帮得上都会尽力帮助。例如当时电白想搞个水利渡槽,资金匮乏,王占鳌便多次找主管的副省长汇报,终于帮电白解决了一些资金。
  1984年春,业已退休的王占鳌患脑出血,住进了医院。电白县委获悉后,派县委副书记崔文明前往广州探望他。在医院里,王占鳌请崔文明回去后向县委转达他的意愿,说他去世后,请把他埋在电白罗坑水库山头上。后来因为王占鳌的山西老家欢迎他回去养病,广州市委便拨款在当地干休所为他盖了房子,让他可以回乡安享晚年。
  1986年,王占鳌因病逝世。尽管他生前落葬罗坑水库的愿望未能实现,但电白人民为了纪念他,于1991年在罗坑水库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占鳌亭”。在中国,以个人命名的亭子极少,他们大多是为当地做出突出贡献、深受爱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县官在过去被称为“七品芝麻官”,一个县官能够让老百姓建一座亭阁来纪念他,足见他深受当地百姓的崇敬和爱戴。
  2017年7月1日,电白区在水东西湖公园隆重举行王占鳌铜像落成仪式。铜像安放地同时命名为王占鳌广场。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水东湾新城党工委书记陈小锋在仪式上说:“要以原电白县委书记、人民好公仆王占鳌同志为榜样,继承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这座铜像是矗立在电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是对他主政电白12年政绩的最高奖赏。这正应验了一句话:“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
  说不完,道不尽的王占鳌。如今,王占鳌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奉献精神,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电白人民的心中。
  岁月流金,英雄永恒。
  占鳌老书记,电白的山山水水,将永远铭记着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