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6-12期 第2版:热评

信宜山区的客家风情

  今日笔谈
  罗本森(信宜)
  在信宜市东北部山区的五个乡镇中,居住着一群客家人。他们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俗。尤其是语言,一直讲客家语。
  客家,是汉族民系的一个称谓,是以“客家语”为母语的群族。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在历史进程中也占有着重要地位,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先世祖居黄河流域、中原一带。从秦朝至清朝,因战乱曾五次大批南迁至赣、闽、粤等地定居。当地人认为他们是来客,便称其为“客家人”。在中国近代现代中,大批人杰促进了历史进程。如黄遵宪、丘逢甲、孙中山、朱德、叶剑英、叶挺、胡文虎等等。他们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土地革命及抗日战争中立下功绩,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风流人物。
  广东是中国拥有客家人数最多的省份,聚居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等地,属于岭南主体的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之一。虽然南下的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化,但其主体仍然是中原人。南迁后均一直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语言又自成一统,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的“客家话”。
  过去,信宜东北部山区是瑶人居住地。明朝嘉靖年间,两广各地瑶乱不断,此起彼伏。明万历年间朝廷命两广总督凌云翼调官兵二十多万,分十路进行铁壁合围。由于这次大规模围剿,瑶民伤死惨重,剩余的外逃避难或投降,使到大片土地归汉人管控。参与征剿的官兵随地守御落籍,并引来不少乡朋从福建、江西、湖南及广东韶关、乳源、翁源、梅县等地迁来。
  这些客家人依山而居,与世无争,过着安逸的耕读生活。由于封闭的小农经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与外人很少交往,语言上一直保持客家方言。因受当地各种语言的冲击,在发音、语调上与梅县地区的客家方言有了少数异变,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方言。他们虽有自己的风俗,但由于融入当地,取长补短,有的习俗已随地而改变。如居土楼和围龙屋、喝擂茶、戴凉帽等都不相传承。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春节是大节,中秋次之。逢年过节买猪肉、宰鸡杀鸭、磨豆腐是必须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无论哪村哪寨,或外迁异地,都无一例外。客家人讲究人情世故,礼尚往来。大凡起屋、婚嫁、生日、小孩满月等都要设宴摆酒。请吃邀喝、馈赠礼物、派发利是,成为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且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分排座次,讲究礼仪,敬菜敬酒,显示客气,颇有古民遗风。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基本上保留着中原古代的婚俗,如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等与中原古代婚俗“六礼”大同小异,程序复杂,礼节讲究。出嫁这天,新娘要沐浴换装,行告祖礼,请族中福泽之妇为新娘开容,给新娘梳头。边梳边唱《梳头歌》,新娘则唱《哭嫁歌》。新郎到家时,燃放喜炮迎接。入屋后向祖宗行礼拜堂。礼毕入洞房,新郎新娘饮交杯酒,喝鸡腿汤。当天晚上,可以由男女方的朋友、同事、邻居前来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到女家拜见岳父母,叫做“三朝转门”。
  客家人居住山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且山区草木多,养成了不惜柴草的习惯,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饮食突出原汁原味,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咸”。风味形成“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并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
  客家人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人所瞩目。例如春牛舞,他们用竹和纸扎成牛状,由两人舞动牛身,数人边唱边舞,以颂扬牛的功劳,祝福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唱客家山歌也是客家人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这是中国民歌的一种,它包括了劳动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仪式歌、竹板歌等等。曲调也较丰富,旋律非常优美。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小孩喜欢唱歌谣、童谣。这些童谣与客家山歌一样,语句通俗,朗朗上口,颇富音乐韵味。
  客家人不断地发展和接受新事物,使之与时俱进,不会落伍。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磨炼,适应性较强,敢于应对各种苦难,善于处置复杂问题,特别是生存能力很强。有一股艰苦奋斗、勤奋耐劳、不怕困难的倔强精神;养成忠厚老实、待人热情、助人为乐的优良品格;形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俭朴节约的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