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5-13期 第02版:热评

人生如“戏”可达观

  如果与现实生活拉开一段距离,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人生,的确是人生如“戏”。看这“戏”,会有许多触动、体会、感悟。
  我曾在课堂上问过许多大学生和成人教育学员:你记忆中最幸福的人生阶段是哪个阶段?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是:“童年!”可见人心有共情。童年为什么是幸福的?处于正常童年状态的孩子,他不会感到他的“人性”是分裂的,也不会感到他与社会、与世界有太强烈的分裂感。你看看小孩子们吵架、闹矛盾,吵完、闹完了又马上和好如初,不像成年人那样记恨别人。即使再早熟的孩子,心理也不会过于复杂,表情也不会过于虚饰。童心大体上是天然和谐的、纯洁的、随缘的,近乎无染的本真,自带一种“天生”的幸福。人生的童年阶段,从审美的角度看,是“优美”的。优美是审美的重要范畴,其本质就是和谐。一个成年人,当他内心和谐,与社会、自然没有分裂感,他就回到了“童年”,处于“优美”的状态。不信?你看看古代成年人写的山水田园诗,多多少少都涵着和谐纯真的童心童趣。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是没有“童年”的,他们背着沉重的大书包,他们熬夜在做作业,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为高考做准备,他们被成年人拽进本不应属于他们的生存竞争世界。如果他们从小就没有“优美”体验,他们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优美的人吗?能为社会带来优美的素质和气质吗?看看现在社会的某些“人性”乱象,我们会知道人性问题的根源在哪。童年期的人生启幕,对人一辈子的身心表现太重要了。
  当人生的剧本向少年、青年转场,孩子们天然和谐的心理就被打破,“矛盾”的心理现象就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大大凸显,开始自觉到自己个体生命的独立存在,自觉到自我无法被他我所代替,自觉到有“过去之我”、“现在之我”与“未来之我”的区别,自觉到“现在之我”要向“未来之我”转化。随之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世界的分裂感也大大加强,社会人生的压力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童年时期和谐一体的心理世界迅速分裂、分化并矛盾斗争,“人性”开始变得复杂,精神开始变得动荡多变。生命的时空感开始出现,人生的孤独感开始出现,对人生的疑问和对死亡的疑虑开始出现,人生的无助感和挣扎感开始出现,为解决“人生问题”而努力奋斗的超越性精神也开始出现。人生的青少年阶段,可比拟为审美中的“崇高”范畴。崇高的本质是人与环境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后,人面对环境的压力而寻求自身超越性突破的精神要求。不少孩子,在青少年阶段,面临社会人生的压力,由于缺乏合理的引导,身心压抑为个人的隐性的心理暴力,甚至宣泄为显性的行为暴力,却没有发展出为天下苍生的崇高精神。孩童是不会有崇高意识的,只有当孩子们从家庭走向社会(校园),接触到了广阔的生活场景,看到了开阔的天地人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和社会责任,有了为己为人、为家国天下而担当的意识,才能有崇高精神的诞生。当青年毛泽东站在湘江边上,独立寒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崇高”青年的现象。而生活中的大多数成年人,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多少会有那么一种隐隐约约的“奋斗”感,但不会发现自己有自觉的“崇高”精神,这就是人生在青春阶段发展的“不充分”。错过了青少年时期形成某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恰当时机,一辈子也就很难弥补了。
  不是所有的青春奋斗都会有期望中的收获,不是所有的“崇高者”都能“力拔山兮气盖世”。成年人世界的续幕,有许多心照不宣而相对无言的悲剧场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养家不容易,如果婆媳不和夫妻吵架孩子不听话,鸡飞狗跳一地鸡毛满场喧哗,那日子更是难过。在单位工作或在社会上打拼,要交际周旋,要讨价还价,要看人脸色,要受气忍气,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场面,要小心别人“做局”,活得并不那么真实自在。面对宇宙人生,人到中年万事休,生老病死的问题又渐渐逼近,虽说人生似是盛年,却也是进退失据之时期。中年人要撑起家庭、社会、天地三大穹顶,其承重和痛苦,不是青少年时期所能预料和体会的。很多中年人,面对人生逆境,心头压抑难受,化解又化不开,外头又无出路,只有“男儿有泪不轻弹”了。成年人世界所谈论的很多“品德”,诸如圆滑、世故、厚黑、深沉、稳重、豁达等等,一般都只会出现在成年阶段,不会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产物。那些所谓成年人的“美德”,其实表达的是成年人的“命运”。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到中年,很多人确实已经谈不上美好、抒情、浪漫,而成了地地道道的油腻大叔、粗俗大妈。但这不是说成年人是悲剧,不是的!绝对不是!而是说在所有人生阶段中,中年阶段是最为“悲壮”的,也是最为成熟、最具有耐性、最有贡献的。
  人生在世的最后一幕,是老年。毋庸讳言,人之将死,一生中曾为自己争取过、奋斗过的一切也将失去;人生其实无法拥有任何东西,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拥有。这看起来似乎是人生的悲剧性结束,应该哭,但人到老年,活得通透的人反而笑了,活得更加幽默潇洒、活泼可爱,活出了超越于生老病死之上的喜悦感喜剧感。经历了人生不同的阶段,完成了人生的各种使命,识尽了人生的况味,对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已经了然于心。心灵明净超脱,人生不会再对心灵构成压力,心灵可以随意把人生拿起放下。该放下的一切都放下,财富权位也好,其他外物也好,身体也好,统统放下,连自己的心理也放下,做一个彻底的“无心人”。人生即人心,无心即无生。背负了一辈子的心理,年老的时候,放下了,就“解脱”了身心的束缚,回到“无生”的状态。人本来就是“无生”的,一百年前没有“我”,一百年后也没有“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就是人生“真相”。苏东坡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人生之戏,曲终人散,还天地人生本来一片纯真的本来面目。老年人的“无生”心境是纯真的,是经过世事历练后向最初童心的回归,一辈子因此圆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心有喜怒哀乐,人生美学中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跟现实生活拉开一段距离,以审美的眼光达观人生之“戏”,该拿起的拿起,该放下的放下,人生会活得明白很多。而活得明白,是人生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