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5-06期 第B3版:往事

青春奉献在希望的田野上

  

车树才
  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茂名县(包括现在的高州市、茂名市区)除了两间省立职业中学——茂名师范和茂名农校,还有十多间普通中学,每年有数十班初中毕业。但只有高州中学、茂名一中(现高州一中)招收几班高中,因此,大部分毕业生都不能升学,初中毕业后要回家务农。
  1954年上半年,我就读茂名二中(现高州二中)初三。一开学,学校就向毕业班的同学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考完升学试,我们回到家乡的第二天,乡团支部就召开欢迎大会,热烈欢迎我们回乡。
  1954年冬的一天,村长通知我和另一位初中毕业回乡青年,去石鼓区府参加扫盲工作会议。开会第一天的上午,区长作动员报告,他说:“解放后穷人在政治上已翻身,做了国家主人。但文化还未翻身,多数农民是文盲,农村要成立夜校,帮他们脱盲。现在请你们来学习,学会后回村任义务教师。”
  我在区里刻苦学习,回到家里认真备课,对上好每一堂课胸有成竹。当我走下讲台,大家簇拥着我嚷开了:“你年纪这么小就当老师,而且讲课讲得这么好,真了不起!”乡亲们忍受了几十年“眼开等于眼肓”不识字之苦,现在解放了,他们有机会读书识字,所以学习热情高涨。乡亲们劳动之余抓紧时间学习,遇到不懂,就到我家来向我请教,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村的扫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1955年春,茂名遭受百年一遇大旱,八个月没下过一场透地雨,山塘、小溪,甚至有些水井都干涸了,人畜灌溉用水十分困难。
  我家乡石鼓区里麻乡的乡长从龙首乡开完会回到乡府,就立即传达了县委的指示精神,并决定成立“青年突击队”打井抗旱,乡里的青年踊跃报名,乡府挑选了十多名队员组成突击队,我也不甘落后报了名。回到家里,母亲对我说:“打井是重体力劳动,你只有16岁,很难胜任这种工作的。”父亲接着说:“打井不但是重体力劳动,而且很危险,我劝你别参加这种工作。”这时我想起初中毕业离开学校前夕写的《决心书》:若没能升学,我决心把青春献给农村.......我更加坚定了参加突击队的决心。
  “龙首式水井”是临时抗旱用的,比传统水井宽五、六倍,井壁也不用堆砌石头。随着旱情越来越严重,村民都急切盼望突击队早日打出水来,以解决燃眉之急。突击队员没有辜负父老乡亲的重托,早上披星打井去,晚上戴月返家堂。由于我平时很少使用锄头,挖泥时间久了,双手都磨起了很多血泡,我就用布包住双手,忍住剧痛继续挖井。在一位有经验的老人指导下,我们终于见到了“泉水眼”!顿时,人们欣喜若狂,欢呼声响彻云霄……
  追逐梦想的过程虽然曲折艰苦,但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正是无数这样的奋斗,点滴创造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不断定义着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