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5-06期 第A5版:论丛

提高“践行善的能力”是弘扬“好心精神”的有效路径

  

许惜荣
  一、践行善的能力与“好心精神”的内在联系
  善的能力是什么?践行善的能力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踏实地去做利己利大众的事情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据“善行为”的研究资料表明:善行为具有激发目击者和传闻者对善行为和行为者品格的敬慕,从而产生从善意向。这种从善意向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追寻善、执行善、形成善的能力。由善行为引发令人从善的这一系列过程被研究者称为善行为的续生价值。例如,抢救落水儿童这种善行产生了善行为续生价值是:树立榜样、唤起爱心。善行为产生的续生价值,形成善的行为和善的精神的良性循环,成为道德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根据茂名市政府提出“大力弘扬好心文化,助推茂名振兴发展”的四个要求之一:坚持长效推进,促进“好心效应”潜移默化。可见,善行为的续生价值对市民弘扬“好心精神”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因此,提高“践行善的能力”是弘扬“好心精神”的有效路径。
  二、提高茂名市民践行善的能力的有效路径探析
  (一)加大宣传弘扬“好心精神”的力度,是提高市民践行善的能力的基础。
  首先,建设大力宣传弘扬“好心精神”为主题的道路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车站文化,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认识与加深弘扬“好心精神”的印象。其次,组建大力宣传弘扬“好心精神”的讲座团队宣讲“好心精神”的内涵、传授“好心精神”的具体做法。同时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借助讲座、报纸、网络、广播等载体宣传新时代茂名的“好心人物”,报道新时代茂名的“好心事迹”。从意识形态上引导市民学好人、存好心、做好事。第三,组织各种弘扬“好心精神”为主题的文体活动、献爱心慰问困难家庭活动。例如,观看粤剧表演《冼夫人》、《潘茂名》、讲历史名人冼夫人、潘茂名的“好心故事”、为困难学子献爱心等活动,激发参与活动的人们和观众产生弘扬“好心精神”的强烈共鸣。
  (二)树立弘扬“好心精神”的价值观,是提高市民践行善的能力的保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人们的善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善行为不同。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善行为,才能转换为善行为的动机并引导人们的行为。由于价值观的形成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周围的人为人处事的风格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我市负责弘扬“好心精神”的各级部门必须坚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宣讲和开展各种活动,让人们学习和理解“好心精神”、《茂名市民文明公约》的内容,促进人们有意识地形成理性的思考:我在工作中该怎样才能做到“实干图强”?我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尊老爱幼”?使市民有知有觉地树立弘扬“好心精神”的价值观。
  (三)建立壮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是提高市民践行善的能力的重要发展平台。
  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更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好心精神”。尤其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较多。需要我市的社区乃至每个住宅区必须建立壮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通过组织规范的志愿者队伍履行本社区弘扬冼夫人、潘茂名“好心事迹”的职责,渗透“好心精神”的价值观,做到“每家一善”、“每日一善”,特别是照顾老人的方面。从《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清朝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中的:百善孝为先。笔者认为:社区要重点建设好以“养老”为主题的善文化品牌,践行冼夫人的“惟用一好心”、潘茂名“治病救人”的高尚道德。
  (四)高度重视学校对善的能力的教育,是提高市民践行善的能力的根基。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下达将“好心精神”、《茂名市民文明公约》的内容带进校园成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必备教材的文件。要求学校校长亲自部署、安排这两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必备教材落实到课堂和学校的活动中去;要求定期检查这两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必备教材落实的情况。
  第二,学校要将“好心精神”、《茂名市民文明公约》的内容落实到课堂学校的活动中去拓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层面。一方面,学校要开展弘扬“好心精神”教育活动融合创新的研究,在探索将经典作品汇编成校本教材带入课堂、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好心精神”主题的经典诵读大赛、读书教育、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在持续的“学习—思考—体验—反思”的活动中形成爱国爱民、尊敬师长、勤劳节俭、诚信包容、平等博爱、敢于拼搏的思想观念;有计划地开展“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等教育活动,将感恩、励志与弘扬“好心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让学生成为弘扬“好心精神”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有方法地弘扬冼夫人、潘茂名的“好心事迹”、《茂名市民文明公约》的内容,通过展示图文并茂的历史资料,通过“听、看、读、悟、辩、回答、反思”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好心精神”的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肯定学生对“好心精神”的理解、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带领学生把对“好心精神”的重要性讲出来、辩出来、写出来、表演出来,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明确“好心精神”在他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收到有效的养成教育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以能力形成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为依据,笔者坚定地相信,茂名市负责弘扬“好心精神”的各级部门有信心、有能力做到:加大宣传弘扬“好心精神”的力度,树立弘扬“好心精神”的价值观,建立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高度重视学校对善的能力的教育,在践行和弘扬“好心精神”的过程中产生“导人向善、催人奋进”的效果!就一定能够有效提高全民的文明素养,高效推动茂名振兴发展!(作者单位:茂名市愉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