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4-19期 第B3版:往事

难忘恩师吴汉林

  

吴汉林(中)与有关人员研究洗夫人文化。


王如晓
  茂名市第七中学创办于1959年,与茂名建市同年。日前,收到母校市七中拟于今年下半年举办60周年校庆的喜讯,唤起了当年在市七中读书、生活片段的回忆,现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母校建校60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主要原因是有一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师,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谓名师荟萃,吴汉林老师便是其中之一。
  吴汉林老师虽然只教过我两年高中的语文课,但他的为人品行,尤其是他对文学的钟爱以及对我文学兴趣的培养,让我终身受益,他是我终生的恩师和引路人。

严父慈母般的师爱
  1972年,初中、高中实行考试入学,我是当年考入市七中读高中的。我们这届高中生只在“文革”期间读过五年小学,两年初中,知识基础较差。当时吴汉林老师还很年轻,长得斯斯文文,说话总带微笑,待人和蔼可亲,同学们很喜欢他。他任教我们班的语文课,面对我们这些只有初中水平、且贪玩好动的“高中生”,教起来真是既费心又费神。
  记得有一次吴老师在教古文课,讲解《鸿门宴》一文。因我古文基础差,听老师讲解如听天书,根本听不进,干脆拿出图画本画画。吴老师早就注意到了我搞小动作,但他不动声色。待他讲到“竖子”一词的解释时,突然叫我站起来回答问题:“竖子是什么意思?”我当时哪里会回答,便胡乱答一通,引得全班同学哗然大笑。吴老师严肃地说:“那你把‘杰作’交给我,站着听课吧。”我无可奈何照办了,真是又羞又气。过了一会,吴老师便示意我坐下继续听课。
  课后,吴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他没有批评我,叫我坐下喝水休息。过了好一会,他才感慨地说:“我知道你们古文基础太差,根本听不明白,这个不是你们的错,是文革耽误的。我以后上课讲慢些,讲透些,直到你们听懂为止,别急,慢慢学,总能学会的。”然后,他帮我重新讲解了一遍课文。我听得津津有味,很快就学懂了全文。
  由于吴老师备课深入,教学得法,由浅入深,看似十分深奥之文,亦被他讲解得妙趣横生,易记易学。况且他对我们学习要求又十分严格,个别同学听不明白的,他就利用晚自修帮我们辅导,直到弄懂为止。所以,我们班语文科成绩在同级内一直遥遥领先,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吴老师本人也进步很快,从普通老师一直升到教导主任、副校长,后来又从市七中调到市九中任校长,被评为首批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文学之路的引路人
  记得我读高二级时,因为当时不重视教学质量,同学们主要任务是劳动,学工学农,学习文化为次。这一学年,吴老师便借管理学校图书的机会,为我们班同学去图书室借书阅读提供便利。他经常告诫我们:“你们还年轻,又有时间学习,要多读点书,积累知识,将来肯定用得上。”
  这一年,我在吴老师的“关照”下有机会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鲁迅全集》一部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山乡风云录》《北山记》等著作,读书,使我开阔了知识视野,了解到了一个农村孩子根本想不到的大千世界,而且使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前夕,作文考试我不写当时政治性极强的口号式文章,而是以童年记事的形式,以农村孩子童真童趣为题材,写下了一篇长文《阿福哥》,得到了吴老师的表扬,并当作范文向同学们推荐阅读。
  高中毕业后,我在食品公司当领导的父亲,本来可以通过关系,以照顾老干部子女的理由,让我进入当时挺热门的食品公司或供销社工作。我把情况跟吴老师讲了,请他帮我参谋参谋。记得吴老师毫不客气地对我说:“你生得矮小瘦弱,但爱读书,按照你的性格爱好和身体条件,不适合当售货员,更不适合当屠夫。我建议你还是先当民办教师,将来考师范或考民师转正为佳。”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吴老师的话使我下定了决心。之后吴老师把我推荐给大队罗书记,让我当上了月工资6元的民师。我的选择引来了亲戚朋友及同学们一片责骂声。现在回想起来,是吴老师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没有吴老师的指引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当上民师后,一边教学,一边复习考试。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八十年代初我如愿考入电白师范学校。我向吴老师辞行时,他告诫我,一定要利用读师范之机,多读多写,打好写作基础,将来做个好老师。与吴老师道别时,我真想拥抱一下这位可敬可亲的恩师,但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我只能强忍夺眶而出的热泪,以握手的形式与他道别。
  读中师期间,我除了多读多写之外,还参与了学校《望海潮》杂志和校报《摇篮》的编辑出版工作。
  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茂名市二小任教,后来转辗到过市区多所学校任职,不管到哪工作,我和吴老师都保持联系,经常请教他教学和管理的心得、经验。虽然很忙,但他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总是挤时间毫无保留地指导我,帮我解决教学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使我不断进步。虽然自己任校长工作较忙,但我牢记吴老师的嘱托,从未停止过笔耕。我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写下了不少文章。分别向省、市有关媒体及报刊杂志投稿。几十年下来,我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文稿。
  我结集出版的第一本文集,也是在吴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的。2009年,我把积累到的书稿送给吴老师看,请他提意见,看是否可以当内部交流刊物出版。吴老师看后,觉得不错,建议我结集出版,书名定为《晨晓初露》,吴老师亲自为我的书稿作序,他在序中对我及我的文章给予较高的评价。
  读书和写作成了我一生的伴侣,即使已退休,但我还参加市级多种文学艺术团体的活动,使我的生活更充实雅致。真是多得吴老师这位恩师和引路人。

唯用一好心,治教做学问
  吴老师是高州人,出生于冼夫人当年征战和生活之地,从小受到冼夫人“好心精神”的洗礼。吴老师终生把冼夫人“唯用一好心”作为座右铭,当老师用此去治教,当校长用此去治校,当作家用此去指导写作。
  1990年,我市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人才缺乏,急需招聘贤人。吴老师学识渊博,文字功底深厚,是最合适人选。一纸调令,吴老师便由市九中校长调到市社科联任专职副主席,离开了难舍难离的校园和师生。吴老师调入市社科联后,为我市的社科研究,为社科联创办的省内外著名的《南方》论刊的编辑和出版工作而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坚持笔耕,写下了大量有茂名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高凉近事》、《天老情长》,散文集《心泉涓涓》,杂文集《同达彼岸》、《润物致知》和随笔《师蜂集》等,可谓著作等身。
  记得2008年我在市九小任校长时,吴老师便向我提出“冼夫人文化进校园”的设想,并为学校拟定了《仁爱诚朴,唯用好心》的实施方案,用冼夫人的“好心精神”去教育师生、管理学校、发展学校。吴老师还多次为学校师生作“冼夫人文化”的报告,讲冼夫人爱国爱乡、好心行善的故事,师生深受教育。应该说,在当时,市九小是粤西地区最早实施“好心精神”进校园的学校,吴老师也是最早较为完整归纳、总结冼夫人文化精髓的作家之一。
  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为父和为师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所用的教育方法和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遇上一位好老师有时会比遇上一位好父亲更能助你成长、成功。
  吴老师现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仍不忘初心,老当益壮,坚持读书写作,祝愿他老人家好人有好报,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