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4-17期 第2版:要闻

人生需要有所留白

  今日笔谈·哲学思维
  茂名日报曾刊登过新华社的一篇科学要闻:由日本国立天文台、东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称,宇宙会持续膨胀下去,并在1400亿年后达到无限大,走向终结。宇宙可能在1400亿年后终结,成为“空白”,这只是科学家们的一种“理论猜想”,至少现在无法验证。然而,由此却可以引发出对一系列哲学文化问题,尤其是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境界的饶有兴味的讨论。
  一间房子,如果被杂物填充得太满,人走动就不方便;天地宇宙,如果充塞的都是实物,时空也就无从诞生,万物也就无以布局。因为房子有用具也有空间,“有无相生”,所以人能居住;因为天地宇宙有万物也有虚空,“虚实相生”,所以万类霜天竞自由。心灵世界也一样,如果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杂念、烦恼填得太满,心灵必定挤逼得太过紧张,甚至窒息。人生处世,让心灵适当留白,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生存的艺术。人类的很多道德观念和人生境界,就是基于宇宙人生的“留白”而产生。
  谦虚是一种美德,实质就是为人生留白。人生于天地宇宙,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你占有的财富再多,比不上天地宇宙的万象森罗;你占有的知识学问再多,比不上天地宇宙的深邃玄奥;你占有的权势再大,比不上天地宇宙的伟力弘量;即使你能占有整个宇宙,你能把整个宇宙都装在一点心灵的“空白”中吗,就像宇宙“终结”时隐藏到“虚无”中那样?宇宙的无所不有无限丰富,隐藏为“终结”时的一无所有无限单纯,这就是宇宙的“谦德”。人作为一个有形物出现于世上,心灵能保持一份无形的“虚无”,这无形的“虚无”就足以涵纳一切“实有”,容己容人容天容地容万物。这是宇宙人生天然的谦虚,不需要后天的伪饰。人能把心中结聚的自傲之气和自卑之气消解化空,保持“谦虚”,这是修“德”,也是修“道”,中国人所说的“道德”一词,可以由此领悟其真义。“谦虚”的人,以“无”制“有”,单纯与丰富不二,这就是宇宙人生的辩证法。
  心灵宁静是一种修养,实质也是为人生留白。不知道科学家们是否会从今天宇宙的喧闹躁动,想象到宇宙“终结”时的绝对寂静(以及寂静中的“再生”)。《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静”,是万物“生”之本,也是万物“灭”之本。人生来自于“静”,复归于“静”。物可动,心可静,对中国人来说,宇宙人生的“静”不需要等到宇宙终结,当下心灵的宁静就是宇宙的宁静。万物无常,而“静”却随缘不变。故中国传统文化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佳句。宁静的心灵,蕴含着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默然不说声如雷”、“于无声处听惊雷”,就是中国人对“静”的力量的领悟。“宁静”的人,以“静”制“动”,生灭与永恒不二,这也是宇宙人生的辩证法。
  无我是一种境界,是回到宇宙人生的“先天”状态的最彻底的留白。《庄子·大宗师》有一句话:“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稍稍引申,大概的意思是说:如果执着于做“人之君子”,就会埋没了宇宙人生的通达大道,成为“天之小人”。在庄子看来,道通为一,万物平齐,人们越是突出自我、个性,离宇宙人生大道就越远。庄子此言有理,一个人如果太自私,把自我填充得太满,把欲望膨胀得太大,把个性尖锐得太刺人,他是融不进“万物一体”的宇宙人生大道的,更谈不上由“自我”的后天流变回到“无我”的先天归宿。但是庄子此言也不够辩证,个性与共性不应该是分裂的,宇宙人生本来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个人封闭于“自我”,自然无法向天地宇宙开放,缺乏人生境界;但是没有了“自我”,这世界的万象纷呈、丰富多彩又得不到表现。最圆满的境界,还是把自我与无我辩证地统一起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哲学命题,既有宇宙“未生”时的无我境界,又有宇宙“既生”后的生机勃勃的自我精神,深得传统哲学精髓,可代表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
  生死通透是一种智慧,贯通人生的“实”与“虚”、人生表面的斑斓色彩与内在的纯洁无染。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背负着生老病死、情天恨海的苦难。如果你不能忘我,就必受“我”之生老病死、情天恨海的折磨。如果把这个“我”放大为整个宇宙,忘我也就意味着忘世。如果你不能忘“世”,就必受此“世”之弱肉强食、吉凶祸福的折磨。处理好生与死、有我与无我、在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也需要领悟“以退为进”的辩证法。人生在世,我们当然更多地是要谋“生”。宇宙越是复杂,人生越是缠绕,人心就越是纠结,生存竞争的技巧也就越是诡异。人生在世,如果计较太多,算计太深,心灵为厚黑所覆盖,为机谋所驱策,则心无宁日。完全可以说,智慧也是后天的产物,只有在宇宙人生出现之后,在人与世界形成对立关系之后,智慧和聪明才能产生,如果没有宇宙人生的出现,智慧就无以寄托,总是活在智慧中的人,自以为聪明的人,都会陷在后天的有形世界里出不来,无法回归先天的“空白”归宿。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死问题的人,精神都困在生死问题中。心灵放下精神负累,让人生回归纯洁,“大智若愚”、“无智亦无得”,生死两空,生死通透,是一种“无智慧”的“智慧”,人会“活”得更加从容自如。
  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澄明追问是通向“空白”本体的唯一大道。应该尊重为求解宇宙人生之谜而“仰望星空”和“沉思人生”的一切科学家和哲人。科学与人文是不应该对立的。西方文化发展出了一整套逻辑式、实验式的科学“实证”体系,强大地改变了世界,但不能因此说以“切身体验”为特征的中国文化“修养之学”是无用之物。今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学”渐热,同时也出现了把传统文化神秘化、庸俗化、商业化的倾向,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我们需要警惕并纠偏。通过领悟中国文化的“留白”哲学,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诠释,有助于我们建构新时代文化体系。
  潘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