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4-16期 第2版:要闻/热评

用好“活教材”传播“好心精神”

  热点评说
  陈有育(市区)
  茂名日报近日报道,化州五部门到甲隆小学,慰问“背同学上学的暖心小伙伴们”,号召化州市中小学生和共青团员向她们学习。
  化州市文楼镇的留守儿童们,坚持3年轮流每天背着身患残疾、行动不便的同班同学上学放学的感人事迹,自从茂名日报、茂名晚报报道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先后主动上门慰问她们,营造了“宣扬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社会氛围。笔者认为,还可以充分用好这一“活教材”,传播“好心精神”,擦亮“好心茂名”这一文化品牌,扩大社会效应,引领人心、鼓舞斗志。
  “活教材”,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比喻具有教育意义的真人真事”。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充分用好这一“真人真事”,传播“好心精神”,在民众中产生更具体、更广泛、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从学校层面来说,“好人好事”就涌现在甲隆小学,这是近距离的、学生身边的“活教材”,用来教育每一位学生,将更加直接、更具吸引力,教育效果将更加显著。这是本土的、学校的“活教材”,是学校最好的德育资源,开发挖掘出来,既教育学生,又教育教师,从同一个班开始,到同一个年级,再到整间学校,然后扩展到化州市和茂名市的学校,不但能突出学校德育主题和内容,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扩大教育范围,而且能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从而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从家庭层面来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好人好事”的主人公是留守儿童们,她们的父母也不在身边,她们也是被关爱的对象。然而,当身患残疾、行动不便的同班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们表现得是如此的坚定、坚强和执着。将这一可感的、具体的、鲜活的事迹提炼出来,用她们的自强不息去激励人们“人穷志坚”,激发家长摆脱贫困的斗志,想方设法,争取让家庭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一人做好事,全家光荣。”这是一个群体在助人为乐,她们在给自己从小种下“真善美”的种子,为自己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还可以发挥“小手拉大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产生“一个好学生,带动一个好家庭”的正能量效应,增强家庭荣誉感和自豪感,利于促进良好的家教、家风的形成,建设更多幸福美满的家庭。
  从乡镇层面来说,这是本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典型是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这些留守儿童帮助本班同学是自愿的、自发的,更是自觉的,以此可以引导民众把“行好心,做好事”作为文明行为的自觉和习惯,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些儿童年龄虽小,但是她们深知“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友善,以此让民众感悟“做好事不论年龄大小,把善心善意付诸行动,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道理。她们坚持3年轮流每天背同班同上学放学,用自己的坚持信守“她这么艰难都想读书,我不会放弃”的诺言,以此唤醒民众“行善贵在坚持”。用她们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建设“邻里守望”的和谐关系,利于乡镇形成淳朴的民风、文明的村风,助力于乡村振兴。
  榜样就在身边,典型产生力量。用好“活教材”,树立身边榜样,挖掘“好心”典型,让学校的德育,家庭的家风,社会的公德,传递温情,凝聚力量,践行“好心精神”,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好心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