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3-19期 第B3版: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开港连续报道 人物篇·新历者

尽职尽责建高质量码头

开港在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文/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琴柯雨函余力
  昔日的荒滩,如今机械林立,深水大港的蓝图逐步绘成现实。这些离不开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他们以工地为家,尽职尽责。在博贺新港区即将开港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建港亲历者,听他们讲述了建港时期的许多难忘之事,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对于即将开港的喜悦之情。
  
  苑桂友:
  赶潮作业虽辛苦,但完工后
  的喜悦感冲散了疲惫
  苑桂友是天津人,2016年7月从天津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毕业后入职中交四航局三公司,随后被安排来到茂名从事博贺新港的海上沉箱安装与陆域道路、堆场的施工。期间,他与博贺新港一起成长,一起蜕变,从一名懵懂的实习生到如今的工程部主管技术员,他变得成熟干练。
  在两年多的施工过程中,令他最难忘的码头进行沉箱安装的环节。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粤电煤炭码头进行沉箱安装,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在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工程进行沉箱安装,因沉箱安装需要在海面赶潮作业,这两段时间内,他几乎每天处于“黑白颠倒”状态,作息毫无规律。“有时候半夜两点赶潮才合适,也必须起床干活,有时候在海上一等就是十几个小时,才能安装一个沉箱,记得在粤电煤炭码头时有一次两天两夜未合眼,最长的时候有半年没休过假。”他说。尽管中间的过程非常辛苦,但他表示,安装完后的喜悦感也会把心里及身体的疲惫冲散,看到码头上每天都有新进展,心里也充满成就感。
  新港区即将开港,他的内心无比激动,他笑着说道:“毕竟这是自己毕业以后参与完成的第一个项目,它即将迎来开港,而且这也是茂名建市60周年的献礼工程,能参与其中,我也十分自豪。”

  郑温:
  “只想着把工作做好、做
  细、做扎实”
  南昌航空大学毕业的郑温现在任船机部部长,由于大学专业是机械设计及其制造自动化,毕业后顺理成章到中交四航局三公司四分公司的对口岗位。当时郑温在船机中心的施工船舶“广州号”和半潜驳打桩船上实习了三个月,随后被分配到通用码头项目组负责船机管理。
  土生土长在江西的他一开始对海上工作十分不适应,“刚开始是十分浮躁的,感觉在项目组的工作跟自己的设想有差距,现实与心里的落差让我差点就放弃了,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才慢慢安定下来。”郑温在采访时介绍道,船机部的工作是针对整个施工现场所有施工船舶、施工机械、施工用电用水进行全面的管理。由于施工机械、特种设备、船舶种类多,日常检查要非常细致。“高峰期时陆上强夯机和履带吊有13台同时施工,而水上施工不确定性因素多,也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需要我们对零件的功能、部件运行原理非常清楚,才能保障施工顺利进展。”由于整个工期紧、任务重,从开工到现在,郑温在一线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丝毫没有半点松懈。
  评价起自己的工作,郑温表示:“把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把部门运行顺畅这是自己的分内事。”面临即将开港的新港区,他难掩兴奋地说:“看着码头一点点建设起来,内心的热情也燃烧起来了,特别是能参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心里就充满满足感。”

  孔钫:
  “建设自己的家乡
  这是我的光荣”
  孔钫,老家是信宜,现住湛江,是中交四航局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工程项目经理部的经理助理兼工程部长,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安全生产及现场协调等工作,全面统筹现场的施工计划等。
  从2012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大约有6年半的时间里,孔钫参与了海南洋浦港、广西钦州港等多个港口建设项目。他告诉记者,在回到茂名之前,他做的都是30万吨级的码头,而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工程是按10万吨级来设计建设,所以工作起来显得较为得心应手。此外,他还介绍,在码头建设时,东西防波堤都已经合笼,可有效阻挡风浪,也降低了海上作业施工的难度。但他表示,虽然安全风险小了很多,但是现场还是安全防范却一天也未松懈过。
  即将开港的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工程,是茂名博贺新港区第一个开港的码头,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孔钫来说,这也是他建设自己的家乡之作,他内心的自豪感可想而知。他告诉记者,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他便不时地向在信宜的亲朋好友讲述建港的过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也曾带亲戚到现场感受忙碌的建设氛围。他说:“我经常向亲戚朋友们分享港口的建设情况,他们都没看过码头是怎么建成的,不知道码头的门机是怎么样的,不知道那些粮食、煤炭是怎么卸货的,我都会一五一十地跟他们说,大家也都非常乐意地听。”

  李冠豪:
  守护工地连续安全生产
  855天
  李冠豪是中交四航局三公司四分公司安全部部长,27岁的他,脸上却比同龄人多了一份老成。他自嘲道:“每天都在工地跑,风吹雨淋的,肯定显老。”他告诉记者,他主要是负责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工作,包括海上、陆地整个施工过程中人员及设备的安全管理,每天组织相关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到现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若发现有工人出现违章作业的情况,将对其进行合理纠正。
  自该项目开工建设以来,至采访当日,已连续安全生产855天,未发生过一起生产安全事故,这是令李冠豪最开心事情,也是令他最骄傲的成绩。此外,他还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在其公司2017、2018连续两年获得了“平安工地”“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最紧张的时候是台风期间,因为施工人员居住得较为分散,施工现场设备多,在防台过程中,要做大量的防范部署,在大家的努力之下,防台工作也做得比较科学化,两年多来未因台风造成过损失。”他表示,只要是对施工现场有影响的台风都会进行防范,即使不是正面登陆的,不论台风级别大小,都按照最高的标准来部署。“宁可防而不来,绝对不能不防。”他说。台风来临前他们周密部署,台风来临时他们将安排人员值班密切关注台风走向,实时跟进各项防台工作,台风过后他们又会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看是否有因为台风而造成损失或者给施工现场带来隐患。

  姚明明:
  “做工程
  就是要‘敢上、敢拼’”
  2016年,来自湖北的姚明明从大连理工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毕业,随后进入中交四航局三公司四分公司成为一名实习生,跟随新港区项目组来到茂名。今天,他已经是工程部副部长,主要负责码头施工计划的实施,包括整个码头工序的安排,工人各种工序的衔接、实施等工作。短短的三年时间,姚明明经从刚开始实习跑现场、跑工地、跟着师傅做土壤分析,到半年之后有了单独分项工作——基床整平,亲眼见证了通用码头从无到有的过程。
  “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凌晨三点,冒着大雨在船上作业。”姚明明向记者回忆道,“基床整平是码头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乎码头的平整性,后续的施工安装、大型构建都需要依赖这一步。这也是需要与沉箱安装相互配合的工作,沉箱安装是赶潮作业,按照施工节点,当天晚上沉箱必须安装下去。”由于大雨,夜间施工风险也高,平常只需要1到2小时的工作姚明明与其他工人花了将近十个小时才顺利完成。这在姚明明看来,做工程就要靠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和克服困难的拼劲:“‘敢上、敢拼’是我从师傅身上学来的行动指引。”
  如今,通用码头项目已经进入收尾工作,每当走在码头上,姚明明都会由心里生出一种自豪感。“我们很大部分工作都在基床,水下工序多,可能做了一两年在水面上都看不到成果,但是到最后一刻看到宏伟壮观的码头成型,那种骄傲、喜悦是无法言喻的。”姚明明说,新港区建设是大家一起用汗水浇筑出来的成果,对他和更多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次经历。

  刘忠汉:
  施工进度再急
  也要严把质量关
  刘忠汉是该项目质检部部长,主要是负责对现场的工序验收,质量的把控。他介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他们实行“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专检”,现场的每道工序做好之后,经过质检部门验收,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工程在开工的时候定的目标就比较高,施工过程中工程量也较大,需克服的难点众多,工期比较急,有时候需要赶进度。”但他表示,在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检查时,他们丝毫未曾放松,在现场巡查过程中,如果发现现场有工人不规范的作业情况,他们将对其进行现场督促指导。“不能为了赶工而牺牲质量”这是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刘忠汉回忆,2018年时在码头的面层浇筑过程中,由于后期养护不到位,最终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瑕疵,质检部便要求将这一部分砸掉重新浇筑。刘忠汉介绍,在他们的高标准、严要求管理下,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工程在中交四航局内部开展的“创建品质工程”活动中成了一个示范点,其质检部组建的“QC小组”其中一项课题也获得了广东省的“优秀QC小组”三等奖及全国交通行业的“优秀QC小组”奖。

  记者手记:
  采访完博贺新港区的建设者们,我站在广州港通用码头上,看到码头上机械林立,工人们还在为即将开港做最后的完善及准备,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地忙碌着,他们大多皮肤黝黑,有些人衣服、鞋子上还沾满了污渍。3月的天气,虽然还稍显寒冷,但细看还能发现有些工人的额头上却冒着热汗,此时,一阵海风轻拂过码头,仿佛也在对工人们致以问候。
  在微风中,我思索着。我采访的建设者只是其中的少数,而更多的人则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中,为了港口的建设,他们都曾废寝忘食过,都曾通宵达旦过,他们都对博贺新港区的开港有着共同的骄傲与自豪,他们都值得我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