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3-11期 第A3版:要闻

人才摇篮一路芳华

  



讲述人 袁富善

前 言
  每个时代都有着深刻的发展印记。广东石油学校(现在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因为国家的石油工业而诞生,为了石油事业的发展,又与茂名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
  1972年,袁富善(原广东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加入到建设石油学校的行列,见证了学校破茧成蝶,发展壮大的过程。追本溯源,1965年,学校坚决进行声势浩大的整体搬迁,离开生活便利的大城市广州,来到生活艰苦、尚待开发的茂名,全校师生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坚决西行,来到茂名后就马上开展秩序井然的教学活动。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石油人才。袁富善认为,当年的大搬迁得以顺利进行,全凭全体师生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培养石油人才的初心。袁富善将这种精神称之为西迁精神,就是“听党召唤,以国为先;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以油为荣,创业奉献”。这种精神,是广油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广油人一路奋发进取,高歌猛进,自强不息。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诞生,跟随着国家建设步伐而成长。为工农教育而兴,为培养工业人才而建,为发展石油产业而生。一路走来,坚韧不拔,无怨无悔,以油为荣,为油奉献。
为培养石油人才而生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于华南工学院创建的附设工农速成中学。追溯工农速成中学更早的历史血缘,是1950年下半年,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筹办的广州工农速成中学。2010年7月25日,我有幸拜访了当年筹办广州工农速成中学92岁高龄的校长文迅同志。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政治热情高涨,广大工农干部迫切希望提高文化水平,参加国家工业建设。1950年下半年,文迅同志奉调主持广州工农速成中学筹建工作。经研究,决定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故址开办,因为在这里办学,意义重大。参加筹办的有从广州教育单位抽来的12位教师,他们被派到中原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师资训练班学习,回来后正式开办。1951年3月26日,学校开学。开学典礼那天,党、政、军首长和师生来宾共300多人。广州市副市长朱光及学生代表在会上讲话,典礼隆重热烈。3月27日,《南方日报》还发表社论《论工农教育的重要性——祝广州工农速成中学开学》,社论称广州工农速成中学的开办是“华南人民和华南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情。”1951年11月11日,教育局作出工农速成中学附设于高等学校的决定。1953年初,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将广州工农速成中学移归华南工学院领导,作为华南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1954年8月25日,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隆重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第一任校长冉济川在开学典礼大会上宣布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成立,正式拉开了工中办学的历史帷幕。根据形势需要,1956年7月,中山大学工农速成中学,改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第二石油学校,我校改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第一石油学校。1957年2月,为了有利于集中资源,办好一所石油学校,石油部又指示茂名页岩油厂筹建处主持两校合并,又改名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1965年,学校从广州举迁茂名,从此,我校与石油结缘,开始了培养石油人才的新征程。
“西迁精神”放光芒
  1964年12月19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广东石油学校搬迁问题的通知》,学校响应国家号召,执行上级决定,从广州迁往茂名。学校领导与省高教局和省文教办领导一起,到茂名选择校址和研究解决用地问题。在茂名市委、市政府和茂名石油公司的支持协助下,实地考察了几处地方,经全面比较后,选定官渡(学校现所在位置)为校址。
  1965年1月,学校党委决定成立迁校工作领导小组,2月5日筹建组开赴茂名,开展新校筹建工作。全校600师生,以大局为重,离开大城市,“迁人、迁物、迁思想”。全体总动员,打稻草绳8万多米,自制木箱800多个,捆扎仪器图书2600多箱,家具5000多件。教师、学生、家属一齐行动,坐汽车、乘火车、搭轮船,不怕苦不怕累,日夜兼程,于8月底搬迁完毕,9月依时在新址上课。从此,广东石油学校深深地扎根在粤西茂名这方热土上,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我国南方培养石化人才的摇篮,为我国石化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1956年上海交通大学的西迁,到1965年广东石油学校西迁茂名,师生们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谱写了一曲“奉献青春为家国”的动人乐章。
  忆思当年,一代广油人在关键时刻,听党安排,西迁茂名,为国担当,为“南方油城”的崛起作出了无私奉献,铸造了广油办学史上“西迁茂名”的伟大丰碑,培育了难能可贵的“西迁精神”。53年过去了,曾经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成耄耋老者,我们对老去的一代广油人肃然起敬,永远怀念。
  “西迁精神”是什么?“西迁精神”就是“听党召唤,以国为先;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以油为荣,创业奉献”。这是广油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鼓舞和启迪后人永远向前的不竭力量。
充满记忆的峥嵘岁月
  我收集到一张黑白的体育照片,那是一张我校中专时期体育代表队参加广州地区中专学生运动会的照片。尽管照片染上了岁月的风尘,已经泛黄了,但是,照片上的一景一物仍清晰可见:运动场上彩旗猎猎,白底红字的“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的校旗在运动场上迎风飘扬;身穿白色运动服的36个队员,排成3列纵队,精神抖擞,飒爽英姿;充满青春和活力。1957年,当时广州市的中专学校还不多,
校参加的是广州地区中专学生运动员,实际上是广州北片的地质、机械、林业、石油等中专学校在地质学校举行的四校运动会。我校由罗林大老师带领36组成的代表队参加,经过角逐我校取得总分第一名,其中男子、女子400接力第一名,撑竿跳高第一名,15005000长跑第一名,还打破多项广州市中专运动会记录,肖开梓同学还取得广州市越野长跑第二名,被选拔到北京参加全国越野长跑比赛。挖掘“校训石”学校40年校庆画册的封底,用上了一副学校在广州办学旧址的照片——“校训石”。学校50年纪念大会上,王乐夫院长在讲话中就说:“我们感到荣幸的是广州旧址的校训石,是我校办学的基石。”从此,学校的画册、招生简章和各种宣传品都少不了这张经典的照片,而校训石照片的发现和使用,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94年,校庆40周年,学校决定要编印画册,由于学校迁离广州,时移人易,历史久远,所存的历史档案不多,也没有人想起此事,编辑部的同志正在为难之际,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意外转来了这张照片,当时张灼邦同志喜出望外,马上送宣传部,党委领导决定在排版付印前用上了这张照片,这真是一次极不寻常的历史巧遇。1953年6月12日,华南工学院决定工农速成中学校址选定在“刘义亭”旧址。那里有一座以国内名山“天山”号之的小山丘,丘顶有一块高约7米、长约10米、厚约6米的花岗岩巨石,因上都面刻有国立中山大学校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故称“校训石”。校训为孙中山先生1924年11月11日所题,出自《中庸》的“劝学”篇。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履行。原址是我校呱呱落地的地方。校训石上的校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校训石理应成为我校办学的基石。
  学校现在的校园是1958年建设茂名时,建筑工程部第四建筑工程局在茂名官渡的干校校舍。工人在围墙边开挖了一口水井以应急需。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勤部门派人对水井周围作了清理,如遇停电停水,便能派上用场。2008年7月,在美化校园时,有同志提出把水井填埋,我巧遇经过,建议把水井保存下来,进行了重新维修,并拟了碑文,安上了花岗岩纪念石碑,名为“思源井”。发展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现在,水井位于学校校前区新的办公楼前广场的前方。“思源井”见证了学校的变迁,成为每年新生入学校史教育及师生留影的亮丽景点。现在的校园随处可见长得高大茂密的爪哇木棉树。硕大的树根,粗壮的树干,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据当年学校的花匠陈霏同志回忆,树苗是主管后勤的钟英副校长于1981年用海南校友寄来的木棉树种子育成的,1982年3月18日,由陈霏同志陪同钟英副校长亲手种植,在东湖边三角地种了9棵,其余植于校园各个角落。经过30多年的生长,现在爪哇木棉树挺拔参天,茂密常绿。1998年,在三角地铺上了园林花砖,安上石凳和桌子,是师生晨运、早读、休闲的好去处,成为校园一景。
向全国石化名校奋进
  今天的广油,已成为我国培养石化人才的摇篮。学校以前所未有的新姿态、新追求,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一个占地1500多亩、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的美丽的西城校区正在拔地而起,“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跻身全国高校前列。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全校师生秉承“艰苦奋斗、求实献身”的传统精神,践行“崇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顺应新时代,抓住新机遇,满怀信心地朝着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目标迈进,合力谱写全国石化名校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董玉奎陈丹丹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