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1-07期 第B4版:往事

《茂名日报》伴我成长

  

周 旺
  2019年1月1日,看到茂名日报及微信朋友圈《茂名日报》创刊35周年特刊,不禁回想起25年来《茂名日报》伴我成长的经历。
  我认识《茂名日报》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茂名日报群工部主任郑庚圣来博贺镇采访,我陪同他采访了获得省先进少先队称号的博贺镇第一小学。文章见报后我去取报样,郑主任赠送我一本纪念《茂名日报》8周年画报集,画报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令我爱不释手,从此我与茂名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年,茂名日报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打破邮政传统发行方式,是全省实行党报自办发行最早的报社之一,并在各县、镇招兵买马,广招日报发行员。我认为这是个充实知识、拓展视野的好机会,于是报名参加了发行队伍。1992年未,时任电白县发行站站长陈牧云到各乡镇给发行员传授报纸发行的方法。之后,我白天跟着镇主管宣传的领导到各机关单位征订,晚上汇总,并根据线路合理安排路段投送。除了单位外,我们还到居民家里宣传报纸的作用,动员市民订阅《茂名日报》。经过一个多月努力,终于超额完成了征订任务。
  实行自办式发行,直线发送,减少间接环节,报纸当天就能送到读者手中。当读者捧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纷纷称赞茂名日报自办发行好,是名副其实的日报新闻。
  茂名日报开始时是周一至周五出版,周六周日休刊,后来改为每天出版。随着时代变迁,信息量增加,单一的新闻、副刊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茂名日报审时度势,开辟了不同类型的娱乐、健康、文化等专版,丰富了报纸内容,给读者奉上了一份精美的精神粮食、文化大餐。
  参加日报的发行工作,使我能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记得有一天早上,我送报纸到渔港码头路段,看到码头上围着一群人,出于写新闻的习惯,我上前打听。原来是一艘载有25人的渡船从兴平山(鸡笼山)驶来博贺,进港时被一艘渔船碰撞,25人全部下水。经博贺港务监督人员及附近船员抢救,25人全部获救,无一伤亡。我感觉这是个好题材。我把当天报纸送完后,立即赶去采访,并写成通讯《渔港赞歌》。但是当时是靠邮政投递的,没有现代的通讯设备,邮政投递要二三天时间才能到达报社。当我把稿件送到镇党委盖章时,主管宣传的副书记要我立即把稿送到报社。当天我风雨兼程,并自己出车费,把稿件送到茂名日报、茂名晚报。后来这篇通讯分别在《茂名日报》、《茂名晚报》刊登,并在广东广播电台播出,在博贺引起很大反响。
  1993年5月,茂名日报表彰自办发行先进工作者,我榜上有名。当我登台领取荣誉证时,激动的心情难以形容。后来我连续多年获得先进发行员、优秀特约通讯员等称号。
  《茂名晚报》前身是《茂名广播电视报》。为了扩大采编队伍,报社搞了个大型专题讲座,邀请办报经验丰富的编辑对报纸行业有兴趣的人员进行授课,我也是其中一分子。近十天的课程,使我提高了采编知识、创作技巧,受益匪浅。罗超老师在结束授课前说了一句总结语:“一篇文章不管长短,只要有一种观点或传递的一个事例,对读者能够起到了教育、警示或引导作用,这篇文章就成功了。”这画龙点睛的论述给我后来创作起了指路明灯作用。
  讲座结束当天,在现场每人限时完成一篇作业。我写了一篇《博贺渔港晨曲》,后来在《茂名晚报》副刊《晚霞》刊登。完成作业后,报社从中选出了近十人当客座编辑,我又有幸被选上,负责一个副刊的编排,编排后再交指导编辑修改定稿。后来因自身原因,没有等到试用期结束,就“草草收兵”。但那种锻炼使我创作能力、技巧得到升华,新闻或文学作品发表达到一个新起点。
  生活中,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二十多年来我都订阅《茂名日报》或《茂名晚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并坚持向报社投稿,这其中既付出了艰辛,也有所收获。《茂名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伴随我成长,鼓励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