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1-07期 第B4版:往事

几张粮票

  

姚爱民
  前两天我在整理东西时,偶然发现几张不知存放了多少年的粮票,顿时我有一种如见老友,如获至宝的冲动和感觉。这是8张1975年“广东省通用粮票”,如两个拇指大小,轻薄的纸质透出封尘已久的历史沉淀。其中面值壹市斤的有三张,面值贰市两的有四张,面值壹市两的有一张。看着这几张色彩分明,略微泛黄的粮票,我的思绪回到了计划经济的年代……
  有句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但在那个年代还要加上一句“粮以票加钱”。那年代,到饭堂、饭店、商店买米饭、馒头、面包、饼干、油条等食物,统统都要粮票,如果没有粮票,只凭人民币是买不到东西的。各省各市发行有各自的粮票,全国通用的只有全国粮票,比如你到了外省外市,只能用全国粮票了。
  我读小学六岁时起,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从床上爬起来,从妈妈手里接过二两粮票一角钱,一路小跑,到街边的小饭馆,用二两粮票五分钱买两只馒头,再用五分钱买一碗“料粥”,就是一顿美味的早餐了。有时只用五分钱买一碗粥吃,省下二两粮票五分钱留作他用。
  我记得我从小学开始定粮是22斤,但到了读小学4年级开始,由于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我长得比同龄人都要高,饭量大,22斤粮食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吃不饱,不够吃是常有的事,只能用粗粮来补充。但粗粮吃多了,经常引起胃反酸。
  我的父母为了解决我三姐弟的吃饱问题,想方设法找熟人到农户人家去买一些大米回来。但那是要冒着很大的风险的,因为那时大米不能在市场自由交易,一切主粮都要由国家定时定量定点供应。为了解决温饱,我和别人一样,不断地挖空心思想办法,寻找聊以充机的食物。我们往往各出奇招,在塘沟捕鱼虾,下河坑摸螺蚬,到田间捉蟮鳅,上山岭摘野果……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考上大学到肇庆市求学,那年代到外地读书除了要迁移户籍关系外,还要转移“粮食关系”。那时候,正是风华正茂的阶段,也许是油水少的缘故,饭量相当大,所以每个月30斤粮票总是不够吃。临近月尾就得赶紧写信回家,催促家人换粮票寄来学校。有时家人也没办法,我就只好省吃俭用或“忍饥挨饿”了。
  改革开放后,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们可以顿顿吃稻米白面,鸡鸭鱼肉,时令果蔬也是应有尽有,而且过去的所谓粗粮——蕃薯、木薯、芋头、玉米等,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了健康绿色时尚的食物。真时感叹社会的巨变,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当我看到这些小小的早已退出人们视线的粮票时,我心里感到非常亲切,因为它陪伴我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我将永远把它珍惜保存,因为它见证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物质贫乏走向繁荣的历史,也将见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