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1-07期 第B4版:往事

当年修筑高州水库的学生军

  • 高州水库建设工地<br>
  • 高州师范的师生到水库工地慰问演出。<br>
  • 高州中学梁琼华同学被评为青年突击手。<br>
  

覃瑶珊
  每当和亲朋戚友到高州水库游览,放眼高峡平湖,远望清流汩汩,想到我们今天喝的水仍源于此,心里便涌动着一股激情:当年筑坝修渠,我也参加了!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凿通长水渠 引水到茂名
  1958年,为了供应茂名工业用水,也为了解决茂南一带农田的灌溉问题,茂名县决定修筑高州水库。
  高州水库包括良德库区、石骨库区以及输水渠道等工程,主副坝共九座,干渠支渠总长1299.7公里。如此巨大的工程,在当时机械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主要靠人工来完成。广大干部群众以“水库事,时间迫,十年太久,要争朝夕”的大跃进精神,抽调了四万多人参加建设。在这其中,也包括一支特殊的队伍——学生军。
  当年,我正在高州中学读书,得知水库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主坝已基本形成,看到那宏伟的大坝,我恨自己年龄小未能参加此项壮举。然而,机会很快来了,修筑引水渠需要大量的人力,我们终于有机会参加这项伟大的工程建设。
  我们曾多次到高州义山、大井等地参加修筑引水渠工作。记忆尤深的是到高州大井修筑引水渠坝。那天,天蒙蒙亮我们就从高州中学出发,要徒步二十几公里到大井墟。开始行走时大家都很兴奋,走到下午,肚饿口渴,双腿越来越沉重,个个都疲惫不堪。见到这种情景,班主任安慰我们说:“大家慢些走吧,很快就到了,我们一边走一边背宣传歌谣,晚上就不用集中读了。”记得水库歌谣的开头是这样的:修好大水库,储水灭旱灾。凿通长水渠,引水到茂名……
  这时,管生活的同学带来一个好消息:今天晚饭有大井酿豆饼角吃,味道很好!大家立即兴奋起来。就这样说着想着走着,终于到了大井中学。大井中学的学生也放假修渠去了,我们被安排住在教室里。大家用桌椅拼在一起当床,就算安顿下来了。
  第二天吃完早餐,我们就上工地。工地上早有施工员在地上用石灰粉画出白线,标上高度标志,师生们十几人为一组,在自己的地盘上挖土挑泥,到收工时施工员来测量挖去多少土方,计算工作业绩。所以我们也习惯叫“挑土方”,而不叫“筑泥坝”,根据土方多少,政府给予粮食补助。

你追我赶比贡献 苦干巧干事定成
  挖土,表面看来是手臂力量,其实每一锄下去,都是全身能量的总和。那时,男女老少都喜欢带一条“水腰带”(一条长长的土布汗巾),把水腰带往腰身一扎,会徒增几斤力量。我们也学着别人采用挖土的巧办法:先在泥头四周挖个圆圈,把泥头挖成倒圆锥形,然后几个人从后面往前一推,泥头轰然倒下,摔成碎块,谓之“放泥牛”,大家一阵欢呼:“解放了台湾岛!”
  挑泥,重在肩膀和腿脚,为了增加速度,有人发明了专用的泥箕畚和泥勾。箕畚的吊耳和一般的安装法不同,泥勾也装有活动装置,勾子一挂,挑起就走,勾子一掀,泥土自动落下,从头到尾不用放下扁担,十分便捷。为了方便记数,各人每挑一担就放一根竹签,收工时数签计担数。那时候,师生们的干劲十足,“双手磨厚茧、两肩长血层”是光荣,“小雨当出汗,北风好乘凉”是豪情,“脚下装上风火轮,愚公移山我先行”是比赛口号……女同学就是在生理期期间,也照样坚持挑担,没有人喊过一声累。记得有同学一天挑了200多担(约百米距离),相当于一天负重前行40公里。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处处是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工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劳动积极分子,高州中学的梁琼华同学被评为“青年突击手”。
  我们这支“学生军”还有一大任务,就是做宣传鼓动工作。休息时间,老师领着我们几个学生,找个高处地台,顺着风向,拿起广播筒,打起竹板,大声朗诵水库宣传歌谣,或者用高州话来歌唱:高州水库大工程,数万英雄动刀兵。有党英明无难困,苦干巧干事定成。水库建成好处多,茂南大地起绿波,炼出石油举国庆,工业农业奏凯歌……我们还协作工地挥部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报道工程进展情况,工地负责人高兴地表扬我们:学校师生就是好,拿起锄头能劳动,拿起笔杆会写文章。记得当时高州师范的师生排练过许多好节目,到工地又演出又劳动。石古小学的师生根据水库题材,编演了歌舞《千里引来幸福水》,主题鲜明、演技精湛,让人越看越想看。

建一座水库 树一座丰碑
  午饭是在工地吃的,半斤米饭配青菜、萝卜干,还有两桶盐开水(因为劳动量大,出汗多,需要补充盐份水份)。饭后,大家用淡盐水就着萝卜干喝,别有一番风味。晚上收工回去,全身像裹了一层盐,晚饭后大家就跑到大井河冲洗,沐浴在清澈的河水里,你一泼我一泼,开心得像过“泼水节”,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天的疲劳困倦顿时烟消云散。回到教室美美睡上一觉,又准备投入第二天的战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七天的任务我们用六天就完成了。兴奋之余,有人提出用小半天时间去“趁大井墟”,因为很多学生还未趁过大井墟呢。这时,大家才发现,不少人的衣服的肩膀处已经被磨破了,原来,由于六天来扁担与肩膀的亲密接触,好好的衣肩露出了裂缝。那年代,做件新衣不易容,真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许多女同学就动了心思:有的拿块旧布托在衣肩里,一针一线进行缝合,学着“晴雯补裘”,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有的找来碎花布,拼拼接接,学着渔家姑娘的样子,做成一个个别致又耐用的外肩,给上衣平添了几分美丽。新衣做双肩也成了当时的时尚。
  修筑水渠的那段日子,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正是这些满怀激情的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成就了高州水库建设的奇迹。而最令我难忘的,是我们的校长、老师,他们有的年龄很大,有的身体有病,但还是每天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并细心呵护我们,使我们在劳动中品尝了艰辛,在艰辛中磨练了意志。屈伟昌、陈永金、麦瑞瑚、罗岭……还有从上海来的外语老师沈迪,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将永远留存我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