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11-07期 第B2版:民生/史鉴

“谦让”背后的恐惧

  《史记·陈丞相世家》里记载了一则周勃的旧事。
  汉文帝亲政后,召见左丞相陈平和右丞相周勃。他先是问周勃:“天下一年判断多少案子?”周勃回答:“不知。”文帝又问:“国家一年钱谷出入是多少呢?”周勃还是说不知,皇帝两次提问自己都一无所知,周勃显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司马迁说他“汗出沾背,愧不能知”。接着皇上又将同样的事问陈平。陈平说“(它们)各有负责的人”。皇上问:“负责的人是谁?”陈平答曰:“皇上想知道每年判决多少案子,可以询问廷尉;想了解钱谷之事,可以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既然这些事都各有为主的人,那要你这个丞相干什么呢?”陈平回答:“丞相……对上辅佐天子,对下镇抚四夷诸侯、亲和百姓、监督官员各司其职。”皇上大为赞许。出了朝堂,周勃责备陈平说:“您为什么平时不教我这样回答呢?”陈平笑着说:“您居丞相之位,难道不知道要干什么吗?何况,陛下问的是长安中的盗贼数,您能霸蛮答复吗?”周勃自知其能力远不如陈平,不久即称病请免自己的右丞相职位,左丞相陈平因此成为唯一的宰相。
  读到这里,估计您会像我一样发出感慨:放着一等一的高官不做,偏要辞职,太难得了!其实,事情有着出人意料的另一面。
  司马迁写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此段话极通俗,用不着翻译,它告诉了我们周勃辞官的另一种原因:避灾免祸。
  究竟是哪种原因导致他去职?抑或二者兼有?这里暂且不论。先说说周勃其人。周勃不是个一般人。秦二世元年,他跟随刘邦起兵反秦,攻城略地,无往不胜,以军功拜为将军,被封武威侯。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绛侯,由于讨平韩信叛乱立下大功,升为太尉。刘邦死后,皇后吕雉专权,大量任用娘家人。周勃联合陈平智夺吕雉之侄吕禄的军权,后来又诛杀诸吕,彻底清除外戚势力,迎立文帝。他的忠诚,印证了刘邦生前一个预言:“安天下刘氏者必勃也。”然而,周勃忠于刘氏天下是一回事,皇帝是否始终相信他的忠诚又是一回事。
  皇权时代,几乎所有的高官都处于周勃式的两难处境中。一方面,传统中国是非常世俗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就是官、名、钱。官越高、名越大、钱越多,越意味着成功。做到一人之下无数人之上的丞相更是成功中的成功。士子们读书、带兵、侍奉皇帝,无不围着官、名、钱打转。另一方面,一个人官职越大,与皇帝打交道的次数越频繁,嫉妒的人也越多,越容易惹是生非、蹈危陷险。周勃幼而好武,终生少文,是个粗人,却并不愚蠢,明白功高震主可能大祸及身这个道理之后,自然立即以答对不佳、能力不够为借口作别官场了。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