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10-11期 第B4版:往事

我们村里的农科组

  车树才
  1955年秋,我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一级学校,回乡参加劳动。一天,高州农校毕业生、上级派来我村的驻村干部陈伦元来到我家告诉我,现在农业耕作技术很落后,为了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村里准备成立农业科研小组,他问我是否同意参加。那时的我怀着雄心壮志,希望把青春献给农村,因此,我爽快地答应了。
  参加科研小组的有十多人,组员多数是没考上高一级学校的知识青年,我们选举陈同志任组长,每周一集中到组长的“三同户”车正贤家里开会,学习农业部门推广的农业先进技术和报刊登载的作物高产经验。那时广大农村种植水稻都很低产,亩产是200斤左右。陈组长在分析水稻低产的原因时说,除了没用良种外,“大科疏植”是主要原因。他希望小组成员向农民大力宣传“小科密植”的好处。于是,在村中的大会、小会上,陈组长都向群众宣讲“小科密植”能增产的道理。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我们编了一首山歌:“妹子插田叫声哥,要插科密植和小科。科、行等距四、五寸,不怕麻烦割谷多。”并让夜校老师教大家唱。不过,这样的宣传效果甚微,有的群众说,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种田经验我们不能改;有的说,小科密植的好处在哪里?我们要眼见为实。
  为了让群众相信小科密植的效果,我们科研小组决定搞一片试验田。我们把一丘四分田分成二等份,谷种、秧苗、施肥、中耕除草,两边都是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一边采用“小科密植”,另一边采用“大科疏植”。我们还请了本村二位耕作经验丰富的老农进行监督。到了收割的日子,又请他俩前来监督过枰。结果,小科密植比大科疏植增产百分之二十。那二位老农以亲眼目睹的事实,向群众宣传小科密植的好处,使这项新技术迅速在我村推广。
  我村处在茂南平原的东部,没有山,不靠近鉴江,受旱严重,番薯成为人们的主粮,因此对冬种番薯非常重视,作为一造来抓。番薯是喜温怕冷作物,“立冬”后气温下降迅速,番薯难以生长,所以立冬前种植的番薯比立冬后种植的增产很多。那时我村群众种植的水稻多数都是高杆迟熟种“包胎选”,要在立冬后才能收割。如何解决番薯在立冬前种植,又不影响水稻成熟,做到“两全其美”呢?我们科研小组决定种植“稻底薯”作示范。在水稻收获前十多天,每隔几行禾,把禾苗压低摆在两边(让薯苗能吸收阳光、露水)把薯苗种植在浅土,待收割水稻后,就对薯苗下肥、培土。结果,稻底薯比收获稻谷后种植的番薯增产明显,群众看到后也纷纷种植稻底薯。
  我村科研小组做出的成绩,得到群众的称赞,也受到县农业局的表彰奖励,还吸引了县报记者前来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