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9-14期 第B4版:荔风

一块石头和茶树诞生的传奇

  ■梁建
  这儿的合箩石,蕴藏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这儿的茶树,绵延着一个个动人的传说;这儿的种茶人,都流淌着一滴滴汗水,坚挺着从古至今不变的梦想:
  把合箩茶文化发扬光大!
  ——题记
  云开山脉千峰叠峙,万壑纵横,婀娜多姿,风光壮丽。在云开山脉的一个褶皱里,有个群山簇拥的清秀山峰,叫三唛顶。
  三唛顶的主峰金猫头。在接近山顶的地方,有一块直径3米多石头,不,是两块巨石巍然耸立。
  从远处看,这两块石头像两个乌龟伏在一起,又像两个青蛙难舍难分,更像一对天长地久的情侣……不过,山里人淳朴,把两块巨石和挑东西时肩膀上的两个竹箩联系起来,说石头像两个竹箩合在一起,就叫合箩石。
  这石头,在本地一直有着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
  相传,以前有一位神仙,想将流到广西去的径口河改流到安莪来,便半夜用法力赶石头去平地截流,赶啊赶,赶到三唛顶的时候已好累,就将大的两块石头放下,用一块小石垫着(现在合箩石中间还见一块小石),先用法力赶小石块过去,然后回来再赶余下两块大石。土地公知道了他的用意,想阻止又法力不足,唯有扮公鸡叫。神仙以为天就快亮,只好把两块大石留了下来,就成了今天的合箩石。
  然而,与众不同的石头,自然有其独特的本色,不凡的活力。合箩石经风霜、历雨电,吸日月之精华,却有了灵通之意,一声不响地长出了一棵植物来。等人们发现的时候,不由惊叫出来:茶树!
  合箩石里生出了一棵茶树。
  就是以一棵天赐的茶树为茶源,一棵一棵繁衍开来,便成了后来的合箩茶场。
  最早,这儿应该是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杂草丛生。大约明末清初时期吧,一个姓杨的人意外地与这棵茶树相遇了。那时候,他摘茶叶试食,顿觉口舌留香,清甘回荡,有种此物只应天上有的感觉!杨姓人如获至宝,开始了披荆斩棘和披星戴月的劳动,用那棵奇异的茶树作为母树繁殖,种植茶树。
  一个前所未有的茶场,不可思议地出现在荒山野岭之上。
  其实,在此之前,这儿种过许多东西,比如种蔬菜、种花生、种木瓜,种日常吃的和用的东西……种植的最后结果,便是种茶最令人心满意足,并且有了新发现,就是:这儿种茶是最合适不过了的。
  先说这块土地,是别具一格的。三唛顶分东南西北四面,只有杨姓人所在的北面是肥沃的黑土壤,其它东南西三面,全部是黄泥。山脚及山顶,也是黄泥。仅仅是这儿,是一块绝无仅有的沃土。
  这块土地还有着更加奇妙之处,无论种什么,都会比别处的长得好,就是“分山到户”后那段什么也不种的岁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吧),这块地也不闲着,养精蓄锐似的长满了丛草,一到秋天,半山芒花开得十分灿烂,花絮飞扬,满天都是。如果把这儿的植物移到其它地方,立刻变质,比如把茶树移到别处,一年叶子变薄,两年茶中带涩。
  云雾,是三唛山的精灵。进入夜晚八九点,云雾便从山里出来,满山全是……茶叶在云雾里酣然安睡,进入美妙的梦境。一年之中,云遮雾绕的日子,竟然有220多天。这,正是种茶不可多得的气候条件!
  到了早上八九点钟,那些云雾却十分懂事地退到山脚下,然后悄然隐没。这片土地向北,日照时间长,每天日照达13小时以上,给茶树提供了充足的热量。
  这块土地深藏不露,神奇得令人难以相信,就像在冥冥之中有着一种蓬勃的生气和活力。这儿的植物,一年四季,春色常在。外面受瘟疫感染的鸡,在这儿养上七八天,便健康如初。甚至,这儿的公鸡啼叫得特别响亮,母鸡生的蛋也比别处的圆亮。在合箩石下行山脉栽种的一棵樟树,树龄60多年了,先后被雷击了10多次了,全是枯枝,原本以为它会在痛苦中彻底放弃了,然而在“瞌睡”之中,它的树头又在春天里出其不意地长出了新芽,发出了新枝。
  是的,这是一块地气特淳的土地。山下六索村种植的百香果,竟然没有苦涩的味儿。这也是一块地力很强的土地,方圆几里,古树林立,病它不死,虫蛀不了。有一棵很经活的甲树,活得过了好几辈人,树龄远远不止200年,它虽然有些活得不耐烦了的样子,但似乎还会活过好多代人。
  有知情的人,甚至突发奇想,想到这儿盖个草庐,过原生态生活,期待返老还童,或者好好养生,追求长寿。
  却说当年杨姓人站稳了脚跟,如火如荼地办起了远近闻名的茶场。每天,工人要吃掉一篮猪肉和一箩青菜。他想不到把合箩石里的那棵茶这么轻轻一种,却种出了点名堂来。
  众所周知,茶是用来喝的,就从喝茶说起吧。杨姓主人喝这茶,很好喝,心情舒畅。茶农喝到了,无比畅快,平添了干活的力气。附近的百姓喝到了,心情畅美,个个竖拇指赞好。
  开始方圆十里,后来四面八方,无人不说这茶好。有人还试过,往茶里滴进一滴花生油,没多久,那油点散开来,被“化”得无影无踪。此茶能化油、化脂,灵力大呐。
  一天清晨,杨姓主人起来,又到合箩石上伸展吐纳,吸收天地之气。然而,合箩石上早被人占去了。是两个人在下棋。两个人为一着棋子冥思苦想。
  杨姓主人便说:“到敝舍喝杯茶吧,我种的茶提神醒脑。”
  两人看到合箩茶水浅绿,清澈明亮,一喝,清香持久,滋味浓醇,鲜爽可口,带有自然花香味,十分惊讶,惊叹不已。两人变出纸笔,一挥而就:清香招来云外客,美味引出洞中仙。
  随后,两人脚下生风,驾起云雾,哈哈笑着离开了。
  杨姓主人才知道两个人是神仙,但再也没有出现了。杨姓主人等神仙不来,却来了本地知县。
  县令是个文官,喝了如此清香甘醇的茶,啧啧称道。不久,知府知道了自己地盘上,居然产出一种好茶,就是合箩茶。他懂茶,知道其中的价值。用不了多久,京城里的文武百官,也都喝上了合箩茶。知府拿着合箩茶在官场上送来送去。不久,知府调到了京城里去。
  新来的知府直截了当地打起了皇上的主意,上任的第一道加急奏章,摆到了乾隆皇帝的御案之上。乾隆朱笔一勾,从此,合箩茶成了大清贡品,专供御前饮用。
  乾隆喝了合箩茶,不由捋须赞叹:“合箩茶,形美、香甘醇,天下奇宝也。”
  合箩茶上贡朝廷,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贡茶包装用的是牛皮纸,牛皮纸做成像竹筒那样的圆形筒,圆筒壁上清晰地标出度量,装茶时不能缺斤短两,当然更不能以次充好。
  茶叶装好后,便是在圆筒口缝线,封上一层厚厚的蜡,让茶叶与外界完全隔绝。最后的手续必不可少,就是盖上御赐的四方宝印。
  送茶上京的路线,也是精打细算的。茶场主人把合箩茶送到广西的杨梅渡口,然后从水路运到梧州,再转珠江口,水陆两运,直抵京都。
  民国时期,烽火遍地,兵荒马乱,安莪一带的强盗打起了合箩茶的主意。原来,合箩茶进贡给朝廷,获得不少朝廷白花花的银子。强盗不遮不掩地干起了抢劫的勾当,然而挖地三尺也找不到真金白银。强盗们一怒之下,往屋里堆柴,然后放上一把火。
  茶场的屋子葬身火海,烧为平地。当年杨氏藏宝地点是合箩石。现在,那些收金藏银的瓷器还在。后来,这些地区发生鼠疫。杨姓主人便拿出藏在合箩石里世代累积下来的财富,拖男带女,到别处谋生活去了。
  安莪有户姓李的人家,重整合箩石茶场,一直经营到1949年。
  合箩茶场便在岁月中荒芜起来。期间公社化时,还零星种过绞股蓝、木薯等作物。
  等到这块土地醒来,便发现自己躺在荒草与虫子的和唱里,还发现了一双手,将它开垦出来,那是村下一个姓杨的人,知道合箩茶的历史和名贵,又到这儿种茶来了!好像世间万事自有定数,再次经营这块土地种茶的,还是个姓杨的人。在原来茶场的地方,姓杨人种出了50多亩合箩茶。
  在人们眼里,这块土地被认为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神秘礼物,仿佛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长出了与众不同的合箩茶,茶里有巧夺天工的回甘魅力。姓杨人也锦上添花,种茶,用的是有机肥料,除虫,不用农药,用的是辣椒水,种出天然绿色食品来。
  据说,泡茶用合箩石旁边十丈坑泉水,那是世上事物的绝配。十丈坑泉水清洌、甘甜,水力柔软。此茶此水合二为一,完美交融,把茶临风,安然闲静,在山川醉人风光中品尝,真有物我两忘、乘风飘扬之感。这,或许就是喝茶的最高境界吧。
  这儿的合箩石,蕴藏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这儿的茶树,绵延着一个个动人的传说;这儿的种茶人,都流淌着一滴滴汗水,坚挺着从古至今不变的梦想:
  把合箩茶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