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8-06期 第B2版:热评/史鉴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今日观察
  吴松(市区)
  茂名日报近日报道,高州市金山街道板桥村创新新农村建设路径,致力改善人居环境,旧墙添彩画,旧貌换新颜,推动美丽农村建设。读罢这则新闻报道,笔者激动兴奋之余,也深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重而道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是提升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建设路径,大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由于我市地处粤西山区,农村发展不平衡,人居环境差别很大,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弱化,公共政策设计不接地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期盼仍有较大差距。在探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践当中,浙江省从2003年就启动推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亮点纷呈,成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标杆和典范。浙江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是不等不靠、作风过硬、苦干实干,而且领导重视、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我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揭阳普宁市的先行先试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值得我们学习。普宁在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过程当中,以农村污水处理为基本任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设示范项目,效果显著,走出了一条“政府支持、乡村自治、因村施策、综合治理”的普宁之路。普宁的做法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操作起来也并非易事。普宁的最大成功在于对污水技术处理、建设运营模式、财政支持方式、建设内容不搞一刀切,而是结合村情,因村施策,列出污水垃圾处理、村道建设、民居“穿衣戴帽”、人畜分离、乡村文化建设等清单,充分调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高州市金山街道板桥村以“山水、花鸟、人物”为造型,融入红色文化、感恩文化、乡村振兴等元素,对残旧外墙添“墙绘”,这是我市结合村情,因村施策,综合治理,改善人居化境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值得推广和借鉴。当然,尤为关键的是如何抓细抓实抓常抓长的问题。近日,我市某镇因垃圾站整改而导致垃圾中转不及时,群众怨声载道,一怒之下把垃圾堆放在公路隔离带中间,公路沿线变成了一道独特的垃圾风景。这虽是个案,但折射出基层党委、政府没能从长效机制上解决人居环境整治的根本性问题,是漠视群众利益、懒政、失职、不作为的具体表现。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准则,也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本良策。因此,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综合治理,压实责任,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把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贯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全过程,从而全面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