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7-10期 第B2版:文化

30年,甘为新闻勤耕耘

——记2017年茂名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杨建华

  刘浩
  杨建华,男,广东高州市人,1964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主任记者,现任茂名日报社茂名日报副总编、茂名晚报常务副总编职务。
  1986年中南大学毕业后即进入茂名日报社工作,先后发表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本、格律诗歌共计100多万字。其新闻作品曾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2014年被评为全国晚报特别贡献总编辑。2017年获得第十二届广东新闻金梭奖。入选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人才,被认定为茂名市优秀宣传文化人才,入选2017年茂名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曾成功主持创办茂名日报都市版,主持茂名晚报先后七次改版,其新闻策划、新闻评论、新闻通讯在茂名新闻界有一定的声誉。
  杨建华同志在1986年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茂名日报社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任劳任怨,在新闻事业中尽心尽责,辛勤耕耘,献出了青春、心血和汗水,取得不菲的成绩,2000年取得高级职称,2001年获得全省好新闻一等奖,系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新闻类第二层次的人才,茂名市优秀宣传文化人才,茂名市2017年度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被评为中国晚报杰出贡献总编辑,获得第十二届广东新闻金梭奖
  从踏出校门的青春学子,到现在步入中年的杨建华,一直奋斗耕耘在新闻媒体战线,30年的编辑生活可以概括成一句话:甘为新闻勤耕耘。

  30年的编辑生涯,杨建华辛勤耕耘,无怨无悔
  1990年到2001年,杨建华担任茂名日报总编办主任,负责茂名日报新闻版的编辑工作,这其间,他针对原来茂名日报版面比较呆板,不够鲜活的状况,积极对版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茂名日报的版面增强了冲击力,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同时,为了增加市委机关报的可读性,接受茂名日报社的按排,负责创办茂名日报都市版。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和奋战,终于成功创办了对开四版的茂名日报都市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使茂名日报可读性大增,发行量成倍增长。
  2001年,杨建华受茂名日报社党组的委托,负责茂名晚报日常采编工作。当时的茂名晚报只有四开八版,由于版面少,定位不准,可读性不强,发行量只有1.5万份左右。杨建华决定对茂名晚报进行脱胎换骨的改版,主要是打好两张牌:一是打好“本土牌”。在改版中,杨建华确定“本地就是主流”的办报理念,向读者提出了“追求茂名人最关注的新闻”的承诺。为了突出本土,茂名晚报从原来8版增至24版,而且要求每个版都要突出本地特色。同时,增加本地新闻版块,从原来只有2个版扩展到十二个版。而且,就连6个副刊版,都要求结合本土文化、风土人情,突出本土特色。二是打好“民生牌”,以“民生新闻”立报。为此,杨建华把茂名晚报更精准地定位为市民报、家园报,并提出了“民情民生,贴近贴心”的办报口号,把这口号放在报头上。为了把办报理念化为版面,杨建华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成立了民生新闻报道组,开辟了“民生出击”、“民生调查”、“民生快递”、“民生热线”等版块,要求每天的报道不能少于2个版。二是增强民生服务,在政策上为读者提供咨询解答,在生活上为读者提供服务,并不定期和读者进行互动,经过改版,茂名晚报受到当地市民最受欢迎的报纸。

  以编辑带动采访,加强策划,多出独家报道和精品
  杨建华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编辑,不但要编好新闻稿件,还要介入采访工作,以编辑带动采访。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要做好新闻的策划。为此,他策划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报道,在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例如,前几年,茂名市全面实施“告别泥砖房工程”,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这一民生工程的推进,杨建华策划了“造福苍生”的大型报道,以八个整版的篇幅,同时推出,产生极大的反响,茂名市委在全市通报表彰了杨建华,并指示茂名电视台以报道为脚本拍摄纪实片。近来年,杨建华策划了“民生茂名”、“包茂高速”、“滨海发展--茂名新平台”等一个又一个的大型报道,得到茂名市领导和广大读者的肯定和欢迎。
  为了做好以编带采的工作,杨建华经常设计新闻选题,带领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写出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例如,汶川大地震期间,他带领报道组走街串巷,报道群众捐款捐物救灾情况,发回了大批本地救灾新闻稿。又例如,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他都带领编辑主动介入采访工作,使采写和编辑紧密配合,报道更多独家新闻。
  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建华在编辑中,每遇到有好新闻,都积极为新闻配写评论,他的评论观点新颖,行文活泼,文彩飞扬,自成一格,在广大读者中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杨建华写作的新闻评论200多篇,二十万字。

  长年累月,披星戴月,经常加班到深夜
  作为一个有30年新闻工龄的老编辑,杨建华长年累月上夜班,可谓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他经常是第一个到达办公楼,最后一个离开办公楼。难怪编辑记者都说,每晚看到老杨的办公室都亮着灯光,看到他这样的投入工作,我们就是想松口气都不忍心了。
  杨建华的母亲年达90岁高龄,而且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神智不清,经常要住院,他是独子,每次住院都要他守夜护理母亲。但他从没有因此影响过工作。他常常是值完了夜班,然后再赶去医院照料病母,而第二天又赶回来上班了,报社的同仁都说,都不知老杨哪来这么好的精力。

  与时俱进,勇于探索,积极推进媒体融合
  在当前纸质媒体受到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冲击的情况下,很多传统媒体人感到心慌,无所适从,甚至悲观失望。但杨建华却表现出从容淡定,积极应对。他认为,纸质媒体虽然受到挑战,但只要积极应战,定然会拓出自己的新天。一是传统媒体要以绣花的精细精神,深耕细作新闻内容,以内容为王,以内容吸住广大的新旧读者。二是把报纸当作艺术品来经营,从版面的设计,印刷质量,到图片的应用,写作艺术,标题制作,都要做到极至,成为一个似绘画、书法作品那样的艺术品,让读者读报不仅是获取新闻信息,而且也是一种感受艺术的享受。而这些,新媒体和自媒体是难于做到的。三是吸取新媒体和自媒体传播快的特点,补自己的短板。创建自己的网络和移动发布平台,创建移动终端公众号,实行新闻多级发布,首先编辑好记者采访回来的新闻,第一时间在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然后再对新闻进行深度加工,形成深度广度的精深作品,在第二天的报纸发表,达到新媒体自媒体有我有,新媒体自媒体没有我有的局面,从而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为达到此目的,杨建华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努力着。
  优秀宣传
  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