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6-12期 第2版:热评/重磅

每天直播3小时,1个月到手过万元——

部分音频直播平台涉黄调查

  监管之下,视频直播平台涉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记者调查发现,直播平台涉黄近期又有新变种,开始向音频直播平台蔓延。
  
  音频直播平台暗藏“特殊服务”
  “哪位小哥哥帮我把礼物刷到3万点就‘开车’。”记者在一个名为陪我的音频直播平台里发现,有主播通过电台功能公开进行有挑逗性内容的音频直播。过程中,主播不断怂恿收听者“刷礼物”。短短几分钟,主播就进账超过1000元的“打赏”。在线收听人数有3400多人。
  在一些音频直播平台,“磕炮”“开车”“磕泡泡”等是提供涉黄语音服务的代名词。
  一名提供此类音频直播服务的主播告诉记者,电台里公开“磕炮”是为了聚人气,收入主要来源还是一对一“私聊”,一般20分钟要价50元,用户也可“订制服务”,但价格更高。
  “平台抽成超过一半,每天直播3小时左右,1个月到手过万元问题不大。”该主播说。
  除此之外,记者在多个音频直播平台发现,涉黄音频直播常常打着“交友”“脱单”的幌子。
  在Hello音频直播平台的某个交友直播房间内,房主告诉记者,只要支付一定的房费后,房内在线的8名女性主播可以“任意带走一个”,私下进行有偿音视频服务。
  此前,有媒体报道荔枝电台等音频平台出现教授如何“磕炮”的语音片段、“打色情擦边球”的广播剧等低俗内容。对此,荔枝音频平台表示,将“严厉打击涉及未成年人的低俗节目内容”,并对ASMR(注:“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通过各类模拟音效缓解人的精神压力)类节目进行全面整改。
  腾讯QQ安全团队也发布公告称,近期接到举报,有部分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平台,以文字、语音等方式进行带有“性挑逗”的不良行为。排查出涉及相关不良行为QQ群280多个,涉及群主及管理员账号合计600多个,已全部进行封停处理。
  
  谨防涉黄网络音频向未成年人伸出“黑手”
  “每天演戏就行,比视频(直播)轻松,不用化妆、挑衣服、选背景。”一个19岁的女主播告诉记者,自己利用闲散的时间提供此类服务,1个月就能赚数千元“零花钱”,收听者主要以年轻人为主。
  Hello音频直播平台相关负责人在给记者的回复中表示,其用户来源90%是大学生和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
  记者在手机市场中搜索“语音聊天”,下载了18款语音交友APP,发现没有一款需要实名认证,大部分APP甚至无须手机注册,直接绑定QQ或微信即可登录。
  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裴谕新认为,涉黄音频直播影响和危害最大的还是未成年人。
  “相关音频提供方因为利益的诱惑,容易把目标群体扩大到未成年人身上。再加上处在青春发育期,未成年人更容易被诱惑,也更容易成为被牟取暴利的弱势群体。”裴谕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旻表示,有的音频直播APP中出现传播疑似淫秽等情况,违反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里的相关规定,情节严重的还有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长期从事网络音频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师魏晓凡认为,不论是ASMR还是有声读物等本身并不带有猥亵性质。它们契合了当下一些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娱乐的习惯,使用得当可以带来很多益处。
  “应该权衡如何在不误伤合法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监管。”魏晓凡说。
  
  平台监管应创新手段形成合力
  面对五花八门的音频直播,平台如何监管?记者采访了数家音频直播平台,一些平台表示,已经建立了一套识别违规文字、图片信息的系统,如果用户上传内容中含有违规信息,系统会加以屏蔽。此外,平台还采取了鼓励用户时时举报、监测大量发布相同内容的主播和用户大量涌入的直播房间等手段。
  但也有平台表示,尽管已经建立起一支超过300人的监控团队,但语音违规现在算是个盲区,监控难度比较大,对人工监控依赖度比较高。
  “从技术角度上来讲,对音频直播平台的监管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胡国平说。
  但胡国平认为,这需要两个前提,一是人工智能在“遇见”涉黄音频的时候能够自动识别。目前,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其次,平台能否合作,愿不愿意接入数据流。如果数据流加密或经过处理,监管就无法实现。
  “当前,大平台违规现象较少,但大量小平台合作动力又不足。除了单独开发监管系统费用高昂的原因外,这也涉及平台的营利。”胡国平说。
  新华社上海6月11日电

  打击涉黄音频需多建几道“安全筛”
  近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约谈多家网站,要求各平台大力清理涉色情低俗问题的ASMR(中文译称“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主要产品为声音内容,用于放松、助眠)内容,加强对相关内容的监管和审核。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涉黄音频也借机披上网络的“伪装衣”,相当数量的具有强烈性暗示的音视频、图片打着ASMR幌子,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低俗甚至淫秽色情内容。调查发现,音频直播平台涉黄并非个案,“主播”和购买者以年轻人居多。当海量的音频通过网络凶猛“漫灌”进未成年人的世界,如何为他们单纯美好的心灵设置安全屏障?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平台联手多建几道“安全筛”。
  网络“新领域”绝非“法外之地”。网络音频不能逾越道德的边界和法律的红线。第一道“筛子”就是网络音频平台拥有者和内容生产者对道德法纪的敬畏。如此,“筛”出的内容才不会“变质”。
  其次,面对网络涉黄音频,平台、研发企业、监管部门需通力合作,在落实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巡查等的同时,探索建立可复制推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智能监管系统等手段。
  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面前,任何披着“伪装”的涉黄内容都要严厉打击,严肃追究违法违规者责任。
  只有把“筛子眼”织得越细密,“摇筛子”的手法越“稳”“狠”“准”,监管的“筛子”才能“用得好”,才能更精准地去除“糟粕”。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