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下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4-15期 第A1版:要闻

我市积极开拓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平安建设人人参与 平安成果人人共享

  本报记者杨海云通讯员 刘俊君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
  “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提出了殷切期望。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实干兴茂,努力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总目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致力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新措施、新途径,在“平安茂名”建设中不断发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日益赢得了全市安全稳定的好环境,呈现出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推进平安创建积小安为大安
  社区、村镇、学校、单位、家庭……就像是社会的一个个细胞,细胞平安,肌体就平安。近年,我市以基层“平安细胞”创建为重点,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构筑自上而下层层创建、从大到小逐级推动的平安建设管理体系,通过高质量抓点示范,推动各单位、各部门、各行业等内部开展小细胞的平安创建,积小安成大安。
  坚持大区套小区,条块结合,点线面齐开花的做法,以基层为重点,通过在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各行业内部广泛开展的“平安镇街、平安村居、平安单位、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市场、平安景区、平安边界、平安家庭”等“平安细胞”工程建设,进一步落实各部门、各行业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工作责任,使每个社会细胞都主动履行责任,自觉参与平安建设,构筑自下而上、从小到大,层层创建、逐级推动的平安建设管理体系,提高公众参与平安建设、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平安建设积极性。
  目前,我市“平安细胞”覆盖率达95%。无邪教创建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化州市以全省考核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国务院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授予“全国创建无邪教示范县(市、区)”荣誉称号。

  创新治理模式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发挥好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为平安建设提供力量源泉。去年7月份以来,我市上下组织开展“红袖章”工程建设,动员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延伸了社会治安防控触角,织密了化解矛盾纠纷网络,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发案明显下降,社会矛盾纠纷明显减少。一提起“红袖章”工程,百姓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说,这种共建共治的方式好!
  目前,全市共发展“红袖章”平安志愿者11.85万名,他们在参与治安巡逻、排查不稳定因素、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平安茂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共享共建共治上,我市深入推广“茂南模式”,坚持“聚民心、用民智、借民力、致民安”的理念,向科技要警力,靠群众创平安,逐步构建起人防网(地面防控网)、视频网(空中防控网)、情资网(信息防控网)“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
  记者了解到,我市是全国“雪亮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城市,获中央重点支持资金2200万元。2017年,我市以“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为目标,深入推进公安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实现联网集约化、立体化、信息化、规范化、智能化。目前全市已投入3.06亿元,建设一类高清视频监控点3352个,建成视频专网和公安网,实现双网双平台三级互联。
  同时,我市抓好“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通过整合综治、信访、维稳、应急、司法、人社等部门,推出“中心+N”新模式,打造2.0升级版。目前,全市已完成1个市级、2个县级、106个镇级、1867个村级综治中心建设,3个县级、4个镇级和35个村级综治中心正在升级改造中;划定网格9861个,配备网格员10516名;综治信息系统纵向已联通到1902个村级综治中心,覆盖率100%,77%综治成员单位实现互联互通。

  畅通诉求渠道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去年以来,我市各地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展速度令人叫好,农村面貌日新月异。许多干部说,这背后是广大村民的支持,更离不开村的理事会的功劳。新农村建设之所以顺利,通过创新基层治理、典型引领,激发村民群众自己家园自己建设、自己管的内生动力,在于村民转变了“要我做”为“我要做”的思想观念,那么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就理所当然了。
  据了解,到2017年底,全市省定180个贫困村(行政村)20户以上的自然村2146条全部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
  市综治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有时村民在权利的申索中,会产生一些不恰当的预期,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要耐心细致听取意见,为群众提供畅通的表达渠道,村民理事会在其中就发挥了很大作用。
  村民理事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开展协商议事,对自然村的财务开支、公益建设、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开展民主协商。调解矛盾纠纷,协调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村民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维护村民权益,作为协商主体参与村级协商,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倡导文明新风,组织村民制定、完善和遵守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抵制封建迷信,坚持移风易俗,推行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遏制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等陈规旧习,形成崇德向善、扶危济困、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村风民风。

  推动重心下移提升社会治理综合能力
  共建共治共享,贵在创新,重在基层。习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
  我市近年的实践也证明,城乡社区的服务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越牢。一是健全村级自治体系。在依法划定责权的前提下,全市1902个村(社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作用,不断规范村级责权、激发民主活力,达到村民自治。二是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模范、老军人、老代表“七老”作用,探索构建新的协商民主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三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途径,有效整合基层力量资源,探索建立集重点人群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基层综治网格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系统,打造共建共治的新格局。四是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以打造一批教育基地、实施一批文化工程、搭建一批文化平台、开展一批主题活动、拓展一批宣传载体“五个一”为抓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移风易俗、自尊自信、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良好社会风尚。目前,全市已建立6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2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1个青少年观护教育基地。开设法制宣传“一条街”,深入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着力打造一个区(市)一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实现法治文化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