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4-12期 第B5版:往事

弘扬优良传统 构建和谐乡村

  杨柏青
  每逢清明节,蕴陂远芳杨公祠堂都有成百上千子孙回来祭祖,可谓热闹非凡。这些杨氏子孙,有的居住在不远的茂南、电白、高州、化州、信宜、吴川、湛江、阳江,有的则远在广州、深圳、海南、北京甚至海外。本人应祖国征召入伍,辞别故乡至今已达五十年之久,有幸在古稀之年也成为戊戌年清明回到故乡拜谒祖宗的一员。
  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查阅古史,祠原意指“春祭”;堂原指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祠堂”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汉书·循吏传·文翁》:“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蕴陂杨公祠堂,寄托着远芳杨公的后代子孙对始祖的追思。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中山大学骆伟教授编著的《岭南姓氏族谱辑录》一书,记载了茂名蕴陂杨氏族谱资料。我溯源寻迹,得知谱记明末崇祯年代先伯祖天锡杨公和先祖居商远芳杨公从福建莆田珠玑巷村联结并带领乡里二十四姓四十八族七十二人乘船渡洋抵电白水东海尾暸阁山。
  据清乾隆丙午年先祖修的《茂名蕴陂杨氏族谱》、蕴陂远芳杨公祠碑记和乾隆已酉年先祖所修电白《福兴四十八族联谱》记载,明末外忧内患,朝廷宦官奸臣当道,北有清兵压境,南有农民揭竿起义,东有倭寇扰边,沿海一带海盗肆虐,民不聊生。当其时,反清复明驱逐倭寇的斗争此起彼伏。我先伯祖(天锡杨公,号玉制,谥义正)率我始祖(居商,字善本,号远芳杨公)、电白河头村李姓始祖(弼台,字良辅,号建裔李公,其是大明永乐戊戌科状元李骐六世孙)、文贡村苏姓始祖(应考,字如合,号呈祥苏公)、电白那增村高姓始祖(崑弟高公,其为崇祯己卯科翰林,江南巡按)、高山章福村张姓始祖(日耀张公)等二十四姓四十八族始祖兄弟,在泉州府清源山举起“义结桃园实为难兄难弟,功扶汉室真有是君是臣”反清复明义旗,刺血于酒,盟誓义结金兰一同跪拜天地。在先伯祖天锡杨公的统领下,二十四姓四十八族七十二人于明末崇祯壬午年十一月迎家仙并奉关圣大帝、康王大帝、医灵大帝,在闽中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村乘船南下避难。抵电白水东海尾后,先伯祖天锡杨公召集我先祖居商远芳杨公以及二十四姓四十八族始祖共议生计,并一同勘察地势,确立建寨立邨之地——瞭阁山。各族始祖及众工荷畚伐其恶木,删其秽草,择吉良时,构木为堡,环居山巅,二十四姓四十八族七十二人在此安居乐业。
  天锡杨公实是道教之人,既懂天文地学,又精通武艺,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样样皆会,便设馆授徒防御寇贼。各族始祖兄弟在他乡异地,笃信和睦,相亲相爱,守望相助,危难相扶,二十四姓四十八族七十二人犹如一家。定居建寨后,据谐音改瞭阁山为鹩哥山,所建村庄称为鹩哥寨,并于清乾隆年间,四十八族先人共同捐资在水东海尾鹩哥山建福兴祖庙、福兴祖祠,并奉祀关圣大帝、康王大帝、医灵大帝于祖庙。先伯祖天锡杨公因清修学道,不娶无嗣,四十八族奉祀天锡杨公为共祖,与其结拜兄弟的杨、林、李、叶、陈、余、王、苏、戴、吴、张、谢、朱、黄、徐等二十四姓四十八族始祖一起奉祀于祖祠,并同修福兴四十八族联谱,以让后代子孙不忘“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论,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律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正业以定族心,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讼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处士辉之,盖百年于兹矣,各姓各族环近而居,母虑数百家,世远而派分,而永不忘先人同船而来之情。聚各族始祖先灵爽于一堂,严然三百七十多年前并朝夕与共相亲相爱,民睦相处,若之情谊,奚兮若子若孙散处于电茂,江春各代繁衍,肇基立族。”二十四姓四十八族后分布在平村、河头、雍甘、车田仔、霞陂、那殿、沙琅、陂头、白沙、后陂、良君、冷水沟、曲江、文贡、车田、沙院等乡村。
  转眼间,时针已指向21世纪,福兴祖祠昔日二十四姓四十八族先祖扎根粤西已达400余年,各族繁衍已有十四五代。诚然,二十四姓四十八族的后代子孙,对先祖们昔日情同手足的情谊淡漠了,不同乡村之间时有纠纷,真是与400年前先祖们从闽中莆田珠玑巷村乘船而来的和谐情景相去甚远,这使人感慨良多。
  现在二十四姓四十八族子孙聚集祖祠拜祭先祖,主要目的是传承弘扬先祖们的优良传统和遗风,跟上潮流,学习和践行新思想,迈向新征程,建设新时代的新乡村。作为二十四姓四十八族的后代,要学习弘扬先祖的隆学校以端士学,黜异端以崇正学,讲律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学习弘扬先祖们崇尚勤俭以惜财粮,重农桑以丰足食;学习弘扬先祖们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里息争论,守望相助,危难相扶,扶贫济世,敦孝悌重人伦。当前,四十八族的子孙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建设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守法遵规、治理有效、团结和谐的平安社区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