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3-13期 第B5版:荔风

为爱举牌

  

陈柏清
  房内温暖清亮,房外小雪飘飘。一个女人坐在桌旁,一会低头在一个小黑板上奋笔疾书,一会抿着嘴憋着笑举起小黑板……对面的男人同样眉眼含笑,手握电话,一会瞥一眼小黑板,一会看看对面举牌的女人,对着电话说着什么。这是干嘛,播报新闻?电视采访?非也。这是家庭轻喜剧。主角,我和先生,第三主角,婆婆。
  接下来,剧透。
  先生是家中独子,要说性格也不内向,可是出生在传统家庭,在家里跟父母,是中国式腼腆。说白了,跟父母不习惯交流。不是不爱,是不爱沟通。总觉得跟父母有什么可说的呢,客套话太假,闲话淡话说了也没意思,你需要钱我给你拿,你需要物,我给你买,不就完了吗,跟自己父母还说爱不爱的,那多假啊。但是作为旁观者的我,看得很清楚,先生之所以不能领悟,是只因身在此山中。其实公公婆婆除了物质需求,也很需要精神抚慰,也就是心理关照。尤其是公公去世后,剩下婆婆一人,更是孤单寂寞,期望精神上的抚慰。我跟先生说了几回,先生都哼哼哈哈,显然他不认为我的说法错误,但也不觉得我的看法有多重要。直到有一天,我请婆婆看话剧,头一天晚上说好了,第二天要去接她,第二天早晨她突然跟先生说自己头晕,浑身不舒服,要去医院看病,先生只好带她去医院。从头到脚,各样检查做了个遍,却都正常。
  送婆婆回家后,先生跟我说,“咱妈这是怎么了?过去她不是个矫情人啊!”言下之意,婆婆怎么还装起病来了。我想起同事的妈妈,她爸爸去世后,就一直住在医院里,可是医生都说她没病,为什么住在医院里?这样每天医院里的护士医生都照顾她,孩子也来看她,就为这,她死活不出院,就说自己有病,孩子也没办法,只好任由她。这就是精神极度缺乏抚慰感的结果。先生一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说这可怎么办,我说你多和妈妈交流就解了心病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儿,先生就给婆婆打电话,这是开启交流模式的第一步,可是先生真的和自己妈妈没有话说,问了问吃了吗,身体感觉好点了吗,就没话了,呆了半晌,说那好好休息吧,电话挂了。我说你多聊两句啊,他说,聊什么啊,我不知道说什么。我说好吧。然后我想出一个法子,先生给婆婆打电话时,我随时根据语境寻找话题,比如先生问婆婆吃了吗,婆婆如果是吃了,我就提示先生问吃的什么,好吃吗,怎么做的,如果说没吃,就问打算吃什么,家里有吗,到哪里去买,如果说天气,天气好就问出去溜达了吗,去了哪,见到什么新闻,我给先生下了死命令,每次跟婆婆通电话最少十分钟,为了怕他想不起话题,我就想了这么个办法,举小牌,上面写着提示。这回好了,先生按照我的话题问下去,他和婆婆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顺畅,话也越来越多,后来是CCTV挡不住,十分钟通话时间远远不够了,每天给婆婆打电话不再是一种负担,还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且这种交流后来也不再拘泥于打电话,先生回家看婆婆,也不再像从前,坐在那里玩手机,或者躺在婆婆的床上呼呼大睡,而是聊天、美食、往事,都是他们喜欢的话题,看他们聊得津津有味,我也很高兴听,而且还得到许多写文字的素材。
  虽然我这个举牌者现在失业了,可看先生跟婆婆聊电话粥,笑得像个孩子,婆婆有舔犊情深之喜,先生有返璞归真之乐,我心里也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