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1-11期 第B8版:教育周刊

“仁爱”乃师道之本

  信宜市实验学校 梁其坚
  “仁”,谓与人为善,含有仁爱、仁慈、仁厚、仁义等美好道德的意蕴。“仁”是孔学的根本范畴,是人性结构的理想。孔子正是在“仁”的思想指导下,立足于人格培养,关怀人的成长,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理想和求仁行仁的人生境界。“爱”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是人的一种积极的高尚情感,也可以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一种人格化的习惯。
  有仁爱的人与人为善,与人交往表现得亲切、和善、和美、和谐。
  学校教育,讲明白一点就是对人的教育。教师的角色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然“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必然要以仁爱、亲和为情感基调。
  我从教多年,很多年来,自信于师道尊严,高高在上,面对“狼烟四起”的班级,往往束手无策,当我摆出一副威严的面孔,大声怪责、批评时,孩子害怕得马上静下来,而过后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教育陷入恶性的无效教育怪圈,特别是那些行为不好的捣蛋孩子,更是如此。
  念你想你的孩子几乎没有!我痛苦的思考,苦闷的前行。
  教育专家、前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体悟得太过于肤浅而至于深深的自责。实践与思考帮助我成熟,催我奋进。
  也许成熟真的需要过程。爱是教育的源动力,教育只有以仁爱亲和为情感基调,教育的心才平和、平静、平实。当我轻拍孩子的肩膀,抚摸孩子的头,握着孩子的手,主动向学生问好时,感觉与孩子的心是相通的,是温暖的。当我称呼学生为孩子的时候,感觉是亲爱的,是幸福的,是倍感受人尊重的。孩子们遇见我时也不再躲闪、逃避。这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才会很自觉地搞对话,学生才与你交流。
  小组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我经常走到孩子们当中,与跟我差不多身高的孩子对话、交流,目光不再是“扫射”,孩子们的眼睛不再躲闪,而是与我对视,愉快地交流、对话。我们心里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平等的喜欢。孩子们登上讲台,做展示或讲解,他们自主地想、放开来说、生动地议、大胆地做,有时会使用平台、课件、使用粉笔、黑板,他们喜欢这样的方式!孩子们有时的想法比我多,方法比我好,说得比我更能吸引同伴的目光!让你不得不感叹他们的精彩展示,不得不赞叹他们的无限潜能!这是对话的课堂的春天。我觉得他们是开心的,我也是开心的。孩子们对我开玩笑说,让我买糖奖励,而且是“大白兔”糖,每人一颗。我真的给他们买了,当时他们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目光中是满满的欢喜。在课堂上不知有多少孩子因为自己的自主、自信而被我这个数学老师拥抱过,他们也仿佛在与我的拥抱中获得了无穷的动力。一节课下来往往意犹未尽,一学期、一学年下来,令人惊奇的发现,他们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了,进步的孩子也从少变成多。
  我觉得在他们的眼里我是老师,更像父亲,像兄长。我当时问学生何景霖:“你学数学,觉得难吗?”他说:“难,可我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我说:“那你的成绩为什么上不去呢?”他说:“兄弟,你要帮我啊。你抽时间辅导辅导我吧。”他居然称我为兄弟,他居然主动要求我帮助他学好数学!当时我无比的感动,因为景霖的数学从来没有合格过,大多是20分左右,按理说这是典型的学困生。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答应他晚自修时我找他,他满心欢喜。后来他喜欢上了数学,而且一直在进步,一年下来,分值120分的数学他考了82分。景霖后来给我写了一封信,内容大致是:感谢你,感谢你的仁爱亲和。你是我的朋友,我服你。
  教育名家于永正虽然离我们而去,而他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教育教学思想。他把“让孩子们喜欢”作为教育的追求。他教书育人50载后发现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如果没有以仁爱亲和的教育情感作为基调是不可能有如此思想及行为的,老师也不可能走到孩子当中去,不可能蹲下身子与孩子平等对话交流的。没有对话交流的教育教学,孩子们表面看起来对老师很恭敬的样子,事实上他们内心是难以真正认可并喜欢你的。这是我的学生跟我说的真心话,来自家长的微信、短信、电话,同样表达了这个观点。
  宁愿不要学生的恩,也不可让学生记你的恨。仁爱亲和为情感基调,焕发出的教育生命力是会让人感动的。有一位我曾经教过的孩子从自卑中走出来,他专门为我写了一首诗:
  相遇相知
  从一开始的相遇到相识
  时间匆匆而过
  不忽略假期也不足300天
  时光倒流
  仿佛回到那个夏天
  诉说着我们相遇之后的故事
  您用您的双手
  写出了动人的篇章
  您用您的嗓音
  唱出了美妙的歌声
  春去秋复来
  冬尽夏又至
  我们在您的陪伴下一天天长大
  而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你
  却一天一天老去
  如果把您比作辛勤的园丁
  我必然是那争相绽放的花朵
  您的付出尽是为了让花更娇艳
  当时光已去
  我仍会记得您的容颜
  “仁爱”乃师道之本,实践与经验让我深深地体味到教育的价值意义会在我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