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1-11期 第B5版:往事

趁圩留下的记忆

  李仕汉
  我的童年在乡下度过,经历的事情很多,最难以忘怀的,还是趁大井圩的往事。那时,母亲为了鼓励我们读书进步,作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考试成绩好,就带谁去趁圩。记得东岸圩的圩期是农历“三、六、九”,大井圩的圩期是农历“二、五、八”,这两条圩我都跟母亲去过。大井圩离我家很近,路程不到2公里,所以我去得较多的还是大井圩。
  大井圩原叫大利圩。因为该圩水陆交通方便,经商容易赚钱,过去民间有过流传:“大利大利,做生意一本万利”。大井圩位于高州西北部,毗邻东岸、潭头、南塘、曹江等公社,207国道从圩边通过,交通四通八达。鉴江及东岸江二水交汇,美景天成。圩街靠江河而建,圩头至圩尾长两里多,东西相距约五、六十丈,圩街中间约7米,用火砖铺设路面。全圩约两百多间店铺,有四个大市场:谷米行、杂粮行和食品相连的综合市场,耕牛、生猪、三鸟市场,豆制品、鱼类市场,土特产、农副产品市场。还有神庙两间,有区公所、县公办的“文健中学”等。每逢圩日,店铺老板总会早早开门,摆好商品,期盼客似云来。流动摊档,则早早选择合适的地方,摆好货物。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三五成群前往集市,探亲访友、购买物品。那时,圩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真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记得暑假的一天,天气炎热,母亲带我从家里出发,走过了东岸河木桥,再步行三百多米泥路,便到大利圩了。我们先去圩头小公园看民间艺术摊档的表演,有做马骝戏的,有耍杂技卖药的,等等,这些都让我看得流连忘返。接着,从圩头到圩尾走一圈,看看热闹,买些菜种、豆种。最后母亲领我到饮食市场去,品尝三百元一碟的豉油捞粉和一百元一碗的白粥(那时的一百元相当于现在的一分钱),当我将粉粥放在餐桌上,转身去拿筷子时,突然窜出一个乞儿仔,他的手脚比我要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一只脏兮兮的手,将碟里的肠粉抓进嘴里,几乎抓去这碟粉的一半多,我当场吓得哭了起来。读小学三年级的我靠考试成绩才得来的一份礼物就这样没了,能不伤心吗?那时我也不懂得去可怜这个贫穷的乞儿仔,母亲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对我说:把剩下的粉都给他吃吧,你吃那碗白粥就是了。我只好听母亲的话,把剩下的粉都给了那个乞儿仔。
  大利圩还有个特色,区公所常常利用圩日,对群众进行政治文化宣传。上级有新的指示、政策,在圩日向群众宣传;有执法宣判大会,利用圩日召开;有戏剧或电影队到来,必定在圩晚演出、放映。我记得第一次看电影,就是在圩头文健中学门口,那部映片叫《白毛女》。那时,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文化生活落后,有一场电影看,是农民最高兴的事。当晚,看电影的人特别多,人山人海。映片放到恶霸黄世仁奸污白毛女的镜头时,有个苦大仇深的农民义愤填膺,把拿在手中的水烟筒掷向银幕中的黄世仁。
  趁圩之事一晃60年过去了,如今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温饱已不成问题,还坐小车趁圩购物。但我总忘不了当年趁大利圩的旧事,因为它包含着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以及我们对母亲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