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04-11期 第B5版:荔风

城市笔记

别让微信“朋友圈”成为负累

  

伊一芳 
 在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的今天,发消息、等消息、回消息成为我们的日常。然而,不断被投票、代购、广告信息刷屏,也让一些年轻人选择了关闭朋友圈。
  微信作为使用人数最多、活跃度最高的新兴移动即时通信工具,其“朋友圈”是朋友之间亲密交流、互动互助的阵地,兼具“大喇叭”的效应,能迅速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效果。特别是“朋友圈”最大的特点在于分享,既可以分享各自的心情和生活状态,也可以分享各种信息、文字及对生活的看法和见解等,当然,还可以相互点赞。这种精神层面的沟通,使现实生活得到了延伸,也大大丰富了信息量,拓展了我们的眼界。在微信“朋友圈”这个半私密的空间里,大家既可以展示自己,也能够感知他人;既可以发表见解,也可以交流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朋友圈”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红利”。
  然而,“朋友圈”里部分用户不假思索随手转的社交心理习惯,导致了信息泛滥,除了看得太多让人感觉腻味的各种心灵鸡汤以及各种带有威胁、诅咒语气的“不转就不是中国人”之类的网络谣言之外,各种各样的晒幸福、秀恩爱以及没完没了的商品推销,更是对人忍耐力的一种巨大考验。
  更让人烦不胜烦的是,朋友圈中那些指名道姓要求你帮助对方参与网络投票的,帮助自己的领导上司点赞的,甚至是作为工作任务必须帮单位微信公号拉多少个粉丝的,你既不可能视而不见,还囿于情面或压力而不得不小心应对。结果就是我们连对方参加的是什么活动都不知道,就帮对方投了票;明明对领导有意见和不满,也不得不违心点赞。除了情感上和心理上的纠结之外,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就不知不觉浪费了。对此,不少人无奈地表示,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负累,让自己心烦意乱。尼采说过:“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微信“朋友圈”中有着太多的“不必要”,这些个“不必要”,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中青报调查显示,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即印证了这一事实。
  微信“朋友圈”如一面镜子,既照见自己,也照见了社会生活。而如今的微信“朋友圈”成为一种负累,不仅仅是微信的悲哀,也是“网络中人”的悲哀。别让微信“朋友圈”成为负累,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自觉净化好“朋友圈”,认真经营好“朋友圈”,真正涵养好“朋友圈”。有人说,“朋友圈”就是自己的花园,“我的花园我做主”,别人可以选择不看。其实不然,正因为朋友圈是私人圈子,都是自己最在乎的和最在乎自己的人,所以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自己每发布一条信息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作为朋友圈这个花园的主人,我们都应该具有公德心和自律性,都有义务充当网络空间秩序的构建者和使用者,慎重地对待朋友圈的内容,在面对一些谣言传闻、养生秘方、算命占卜时能够认真进行甄别,规范发言,自觉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不让亲友上当、不绑架亲友爱心。
  同时,我们还应利用微信“朋友圈”涵养自己的心灵。混圈子这件事,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说法。一位网友说:“圈子文化有好有坏,但是无论如何,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圈子。”如何让自己的朋友圈像阳光一样运行,让朋友圈里的众人共享正能量,需要我们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微信“朋友圈”涵养心灵,修身立德。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发一些对工作、学习、生活有实际益处的感悟和经验,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生活,埋怨他人,传递负能量,这样的微信“朋友圈”才会更有涵养和品位,充满正能量,这样的微信“朋友圈”才能回归“初心”,回归“朋友”的本质,多一些温情与暖意。否则,混乱无序、变了味道的微信“朋友圈”,最终恐怕只能面临被所有人抛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