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5-10-12期 第B4版:文化

宗教圣地南宫岭

  • 纪念西晋时代岭南道教先驱者潘茂名而建的潘仙观。<br>
  • 孩子们到南宫岭庵庙游玩。<br>
  

文/图 本报记者谭筱周泽佳 通讯员车树才
  南宫岭位于高州城区南面的鉴江河畔,高50多米,绵亘二里。宝莲庵、复龙庵、回水庵、潘仙观等大小庵观庙,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与宝光塔、观山寺隔江相望,遥相呼应。1986年,宗教圣地南宫庵群被列入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底蕴深厚的风水宝地南宫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昨天,记者来到南宫岭一探究竟。

1 诗联荟萃举目皆是
  从高州城南关街向西,走过建于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的兴文石桥,不多远就来到南宫岭,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宫庵群进入视野。
  南宫岭依山傍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寺名庵林立。古往今来,南宫岭成为人们访古寻幽的好去处,引无数墨客骚人题联赋诗,诗联荟萃,举目皆是。
  高州通判王湛曾题咏《南宫岭晚眺》,诗曰:处处烟萝面面松,云深不辨鹿麂踪。寒泉忽落喧幽涧,夜雾旅消露远峰。片石飞来应作燕,孤筇化去尚成龙。幽深未尽斜阳兴,杳霭时闻远寺钟。
  雷州参将潘拱宸诗句曰:竹径鸟飞枫叶落,回望烟霞浑不尽。
  清代诸生宋泽元诗句曰:山深不见寺,林杪忽闻钟。拾级苔痕滑,巡檐花影重。
  细细品读这些诗句书,只觉把南宫岭所处的地理环境、山水景致、寺庵钟声、绮丽风光写得淋漓尽致。
  南宫岭那些以佛教为主体的宗教建筑群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既有鲜明的传统技艺,又有浓厚的地方风格,红墙绿瓦,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金碧辉煌。这些迷人美轮美奂如梦似幻的名胜古迹,让人领略到各式的典雅与浪漫。

2 佛教楹联教化众生
  位于复龙庵西侧的宝莲庵,始建于明代天启丙寅年(公元1626年)。原名为“元真观”,是道教建筑。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重修。清代道光十九年(公元1838年)再次重修,改名为“清虚观”。因时代沧桑,使用功能变异,于1982年第四次重修,改名为“宝莲庵”,从此道教建筑便成为佛教建筑。1999年第四次重修。
  宝莲庵为两进建筑,面宽11.1米、总进深15.1米。西侧回廊与雷神庙相通,东侧有小门盘级而上,与复龙庵相接。山门前面沿石阶盘旋而下,有三拱牌坊一座,坊额灰雕庵名,饰有花鸟图案,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是中国传统屋顶硬山顶。整座建筑玲珑别致,错落有序。
  细细品味宝莲庵门前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无所不容”,感到楹联说的是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人生要有宽容的态度,对任何事都坦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佛教的大度能容,令人深受教诲。只可惜,豁达宽容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
  1999年宝莲庵重修时,将“雷神庙”改为“观音殿”,内祀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3 传奇故事优美动人
  复龙庵位于南宫岭之巅,始建于北宋后期,明崇祯十七年(1643年)重建。此庵两进,重檐歇山顶,瓦脊用灰砂塑出花鸟浮雕图案。九架梁木构架,单檐斗栱挑出,覆莲状石柱础。天井两侧有回廊贯通。前殿山门为石质门框,门外石阶左右分立石抱鼓一对,其纹饰造型古朴,有着鲜明的明代风格。
  “复龙庵”名字的由来,流传着优美动人的传奇故事。传说明朝崇祯末年,有个南宫太子因避战乱,躲到了山上一间寺庙内的樟树上而幸免于难。南宫太子许诺,如果他得以继承大位,将重修此庙。后来果如其愿,他便当真拨下巨资重修该庙,并赐名‘复龙庵’,当地人也将此岭改称为‘南宫岭’。"
  复龙庵前一座牌坊式山门的门柱镌刻着楹联曰:复龙盘踞高峰,地势钟灵增吉庆;古庵俯瞰鉴水,天然毓秀集祯祥。
  移过山门,循着弯曲山径拾级而上,可到复龙庵门口,门前楹联曰:复旦与歌中天共乐;龙华大会佛教宏敷。
  举步入庵,便见大厅石柱上的楹联:佛子本无边,施法雨布慈云,群生成资保障;祖德原有赖,渡过雄关苦海,小子曾仗扶持。
  该联说的就是皇子避难的传说。
  墙上石碑刻着清康熙年间高州知府蒋应泰和肇庆教授许汝赓的题诗。许氏《游复龙禅院》诗曰:偶沿鉴江祈,到寺未卓午。一犬吠生客,弥勒淡无语。今情与昔款,坐话数寒暑。又偷半日闲,山僧笑相许。此诗逸致盎然,生动美妙,有唐诗韵味,赢得高廉兵备道易顺鼎的赞许。

4 漩水流韵观赏胜地
  回水庵在复龙庵右下方,南宫岭南端,面临鉴江。始建于明,清乾隆后期重建,公元1996年重修。共两进,面宽11.9米、总进深22.6米、硬山顶风火山墙。脊饰灰塑双龙戏珠及花鸟。前殿门框用花岗岩石打制,门额及对联文字用灰砂雕塑。
  因了庵前的回旋流水景致,就有了“回水庵”。回水庵大门楹联“对岸磬声同绕韵;双流潮汐作回澜”写出了独特的景致,令人回味无穷。
  站在回水庵门前,向前眺望,只见庵与鉴江西岸的宝光塔遥相对峙。庵下的鉴江从瀛州两侧双流而下,与高州第一河水汇于江中后,形成旋流,一圈又一圈,一转又一转,涟漪一环一环扩展,时间就在这里行走着。漩水流韵,翠竹碧树,江面鸟儿飞掠而过,清新江风迎面拂来,只觉闹市的噪音与尘嚣渐渐远去。
  回水庵旁的水月阁,公元1753年奉谕并入回水庵。秋天,月夜,与三五友人于此赏月,别有洞天。清嘉庆辛酉举人、任翁源县教谕的何淮对此感触良多。何淮曾偕友人游览水月阁,并题咏《秋夜偕友游水月阁》,所描写的水色、山光,月华、云影,空明境界令人神往。

5 独具影响力的潘仙观
  在复龙庵与回水庵之间有一座“潘仙观”,是人们为纪念西晋时代岭南道教先驱者“潘茂名”而建。
  熟悉茂名历史的人都知道茂名市名起源于人名。话说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在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的潘村,有个叫潘茂名的人,他采药炼丹,悬壶济世,扑灭瘟疫,凿石为船,普度苍生,而后在西山(观山)得道升仙。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的历史功绩,就把他炼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带地方称作茂名。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全国以道士之姓设州,以名设县,唯有潘茂名一个。可见实为民族的骄傲,道教的自豪,文化的奇葩,是弘扬历史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品牌。
  站在潘仙观门前,只见该观为明清风格仿古四合院建筑,宏伟壮观,庄严肃穆,格调高雅。左右两柱对联“恬倚榜山万丈灵光连北斗;雅朝鉴水千秋道气贯瀛台”,突出了潘仙、道家的磅礴气势。
  走进潘仙观,天井中间有潘仙池,潘仙骑鹤赐福,形象逼真,殿前两柱的双龙戏珠雕塑精湛。雄伟肃穆的大殿,独特的穿斗式结构。正殿中间安置为三清祖师雕像,造型生动,雕刻精美,肃穆中带有亲切感。正殿内两墙上还雕塑有六十甲子神浮图,栩栩如生。该观是粤西目前最大最有影响力的道观。
  潘仙观左廊为道教文化展馆,右面为潘茂名史迹展馆。纪念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并配以形象逼真的图片,真实再现了潘茂名的采药炼丹,悬壶济世,扑灭瘟疫,凿石为船,普度苍生等故事和传说,还展出图书过千册,其中大部分的书籍由社会大众捐赠,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观看。纪念馆的成立不仅发扬了潘茂名积德行善热心公益和扶危济困的精神,还成为游客观光旅游的好去处,为推动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