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1版版:要闻

下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7-18期 第第01版版:要闻

高州沙田大番坡龙眼园进行果树间伐取得良好效益,为我市龙眼生产探索出一条振兴之路——

让龙眼成为果农致富的“金果”

本报记者陈丹丹通讯员何廷慈 我市现有龙眼面积78.2万亩,是我市水果第二大品牌,革命老区高州沙田的“储良广眼”更被誉为“中国金牌龙眼”。从2006年开始,高州市沙田镇桃栏村委会大番坡龙眼园对果园进行间伐工作,效益逐年显著。今年全园总产量预计达到7000至8000市斤,平均每株150市斤左右,实现了“高产、优质、低耗、增效”,为“储良广眼”这个品牌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番坡龙眼园是桃栏村委会集体果园,从1987年开始种植储良广眼,面积为10亩。种植后二三年收成较好。当时果农存在着“多子多福”的思想,认为树种得越多越好,每亩平均种植21株。由于种植密度大,树干高,株与株之间,树冠交叉,遮天蔽日,树势十分衰弱,长成了 “龙眼杉”、“龙眼竹”。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5年,果树结果很少,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整个果园基本失去了生产能力。 储良广眼是全国优良龙眼品种之一,为了恢复和提高果园的生产能力,同时也为我市的龙眼生产探索一条振兴之路,茂名、高州两级老促会和水果局把大番坡龙眼园作为科技兴果示范点,从2006年夏秋开始进行果园隔行隔株间伐工作。全园种植龙眼210株,间伐后保留64株,间伐率七成,平均每亩6株果树。同时结合大量疏剪枯枝、阴枝、重叠枝,适度打顶,以及施用大量有机肥料。经过间伐打顶,果树不再拼命“向天”生长,整棵树的枝叶像“鸡公尾”般向四周垂下来,整个果园仿佛“开了天窗”,沐浴着阳光雨露,原本十分衰弱的果树重新焕发生机。 经间伐后,果树的生长和结果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间伐后第一年,即2007年开始少量结果,2008年结果2500多市斤,平均株产39市斤。2009年总产3000多市斤,平均株产40多市斤。今年全园龙眼64株,结果树51株,其中有八九株,株产平均达到300市斤以上,其余的株产平均都在100市斤左右。 近日,沙田的“储良广眼”逐渐进入收获期。记者在大番坡龙眼园看到,满园龙眼树如伞如盖,串串硕大的龙眼挂满枝头,早已“不堪重负”的枝条被压得弯下了“腰”。 据介绍,我市龙眼品种以储良和石硖为主。但近10年龙眼价格低迷,效益较差,全市平均亩产龙眼600至700斤,1亩龙眼的总收入是1200元左右,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不超过1000元。原因在于龙眼上市过于集中以及密度太大。针对这种情况,市老促会以及水果局、水果学会对龙眼树“对症下药”,一是通过产期调节,错开龙眼成熟集中上市峰期,二是通过重度间伐、适度打顶、施加有机肥等措施,为果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实践证明,通过科技兴果,为我市龙眼生产探索出一条振兴之路,为果农增收致富提供了方向,对我市的龙眼生产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