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7版版:文化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2-04期 第第07版版:文化

且看几度夕阳红

——读张冠英诗集《闲情纪事吟》

一天上午,我走进办公楼大厅,一位老人从值班室健步而来,迎面递给我一本诗稿,笑吟吟地说:“等候多时了,请予指正。”我好一时才反应过来:他不是张冠英吗? 我是谁,让一位老同志等候我?惭愧之余,我没有理由不认真读老人的作品。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就认识张冠英同志。那时我在地委办公室工作,他在市委办公室工作,曾有过多次工作来往。八十年代后,由于工作职责不同,极少谋面,只知道他谦虚谨慎,执着严谨,文字工夫蛮好。这是二十多年前留给我的印象。不读他的作品,谁也没有想到,耄耋之年的他,竟然成了一位值得尊敬的诗人。 张冠英同志的诗词全是“旧体诗”,其内容是看见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故为“纪事”;其特点是“老夫爱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主要反映离休后的“闲情”生活;笔调潇洒流畅,毫不拘束,如歌如咏。作者把集子定名为《闲情纪事吟》,十分贴切。 写什么是许多写作的人最头痛的事。有人坐在桌前,脑子一片空白,半天也无一字上纸,并非怪事。张冠英并不拘泥写作对象,自我命题,也不论体裁,信手拈来,随意而“吟”。从小东江写到三峡大坝,从油城写到西气东输,从故友写到刘翔,有感即发,并以一个过来人的目光观察改革开放的成果,讴歌党的正确领导,读起来首首鲜活,句句感人,不落俗套。而最令人欣赏的是描写健康的离退生活,及其表现的令人羡慕的洒脱态度。 在滇边观秀楼,诗人一句“锦绣河山吟不尽,髯翁偏爱笑君侯”,活脱脱地说出了对得失去留的态度。诗词表达了他越老越正气如虹,借颂松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惯看山高迎月笑,不攀不附乐逍遥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那首《奶奶送孙子上学》中刻画了老人的认真、小孩的童真,妙趣无穷,令人读了倍感亲切:“肩膀书包饭盒盅,乖孙后面慢跟踪。千叮万嘱三希望,数理文通不会穷。”第一句写当今读书郎的“装备”,实在不简单,预示着人生“长征”的开始。第二句描述老人的责任和小孩的天性。三、四句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字里行间透出老人的幸福和乐趣。虽然作者也叹息“光阴荏苒如流水,转眼芳龄耄耋年”,但始终乐天安命,心静如水,豁达自如。在老伴七十寿辰时掀然命笔:“虎相今天庆古稀,儿孙祝贺我吟诗”。看来没有太多老人有诗人这样的兴致。几代人乐融融,真令人妒嫉。 人总有离开工作岗位那一天。古时候就已有健全的退休制度。那时退休叫作“致仕”,本来是去做官之意,却演变为把 “职务还给国家”。周朝大夫七十而致仕,直至隋唐亦沿用,明清时改为六十岁。当然也有提前致仕的,如陶渊明四十一岁就“致仕”了。其原因很多,如官当腻了、逃避现实、多病、守孝等。唐朝前虽然规定七十岁退休,但由于生活条件、医疗保健差,许多人等不到那一天。柳宗元才四十六岁就走了,运气好一点的韩愈也不过五十六岁,如柳公权活到八十七岁,简直是人瑞了。而当今社会安定,生活及医疗状况空前改善,七十如日中,八、九十岁喜相逢,比比皆是。“致仕”之后如何安排生活,成了一个提前进入老龄阶段的中国要研究的问题。虽然有不少人还要继续为生活奔波,但许多人在退休之后仍然精力充沛,时间富余。健康快乐的退休生活是共同的追求。有人仍然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有人习武,有人练字,有人玩音乐,有人写诗歌,因人而异。这些健康的活动,不要等“组织安排”,应该自己选择。 张冠英选择写诗歌当然出于兴趣,但亦有偶然。2001年他在医院遇上病友、原市政协副主席莫元鑫,闲谈之间忽然拨动了他写诗的灵感。莫老悉心授以旧体诗的写作要领,从此张冠英诗兴一发不可收,直至成书,仍兴致不减。人们都以为他有读书破万卷的学历,然而想不到他仅仅初中毕业。今天拿这张文凭根本不敢示人,而他已是我们不敢小觑的诗人。 古来诗人都主张诗言志,作者做到了。我们不应要求一个写诗未满十年的作者有高深的学问,驾驭艰深的典故,写出如歌的韵律。他告诉我们快乐的心态,健康的爱好,持之以恒,亦可大器晚成。 《闲情纪事吟》显然不只是一本诗集,字里行间仿佛在和我讲述一个很普通而又很深刻的生活哲理。 或者有人带着某种遗憾离开为之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没有忘记昔日的辉煌。但自然规律没有人可以抗拒。世上没有无皱纹的祖母。即使老太太再怀念那黄花闺女的时光,也无法追回已逝去的靓丽。可是青春逝去,辉煌可以再续。尽管多数人已无法亲手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但毕竟GDP不是人类文明的全部。人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编织人生——虽然常常局限在文字上。在那爬不尽头的小格子里,可以排满整整齐齐或长长短短的诗句,像丰收的梯田,像行兵布阵,像五线谱。那里有风云激荡、金戈铁马、层层浪花,同样在丰富着当今的社会文明。没有人能让诗人退休,除非自己封笔,否则他可以用诗说话,直至生命的尽头。人们希望生活像诗,而诗永不负人,如大江东去,滔滔不绝,天天不同,永远精彩。何须叹息近黄昏,且看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