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1版版:要闻

下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09-22期 第第01版版:要闻

浓墨重彩谱华章

——茂名建市五十周年巡礼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无比激动地迎来了茂名建市50周年。 5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茂名来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油城大地,处处是“无边光景一时新”啊! 50年来,我市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在南海之滨,矗立起了一座闻名遐迩的新兴工业城市,成为我国南方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神奇的茂名人,用“从石头榨油”这种点石成金之术,热火朝天建设新茂名,把昔日功能单一的工矿小城发展成为今天美丽的宜业宜居的海滨城市 茂名,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经历了早古生代震旦纪、寒武纪,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中生代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的无数次地壳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层结构和断裂结构,生成了多种矿藏资源。据探测,茂名市有矿藏50多种,其中油母页岩储量51亿吨,居全国之首。 然而,这丰富的油页岩矿藏长期以来并没有给本地人带来好处,相反,它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源,致使草木难生,人畜多病。开发利用油页岩,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也便成了世世代代茂名人心中的强烈愿望。 1958年,全国各地数万建设大军昼夜兼程从祖国各地云集茂名,与茂名人并肩战斗,共同开采油页岩创建石油工业,从此拉开了建设南方油城——茂名市的序幕。于是,茂名的各行各业应运崛起,近万人的农村建筑队伍踊跃上阵,为石油企业服务的省办中型热电厂等企业相继破土兴建,高州水库开始建设,河茂铁路加紧施工。茂名的历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8年8月26日,茂名工矿区市成立。经国务院批准,1959年5月9日,茂名工矿区市更名为茂名市。 1963年开始,茂名石油公司从生产人造石油转向以加工原油为主。1974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年,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壮大,电力、纺织、建材、机械等行业蓬勃发展。 1983年7月,茂名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管辖四县。1985年4月,成立茂南区。 1993年9月25日,江泽民同志亲临茂名视察,并欣然挥笔题词:“把茂名建成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于是茂名市委、市政府重新思考定位,确立了城市向东向南靠海推进的发展方向,加大了市政建设的各项投入,努力加快茂名向海滨城市转变的步伐。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再次视察茂名,并在高州出席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于是,茂名人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信心百倍,干劲更足,意气风发地踏上了新征程。 1993至1995年,高州、化州、信宜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设立茂港区,至此茂名市辖两区一县,代管三个县级市。 1996年8月,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成投产,茂名石化公司实现从以炼油为主向以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大转变。1998年,茂名石化公司炼油能力提高到1350万吨/年。2006年,经过改扩建,乙烯生产能力提高到100万吨/年。茂名成为拥有全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的城市,茂名石化公司今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国企典型之一。 2005年,茂名首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7年,全市GDP总量在广东省非珠三角地区率先突破千亿大关。2008年,经济总量和来自茂名的财税总收入在全省排名第八,位居环珠三角各市首位;全市生产总值1217.84亿元,比上年增长9.8%,比建市前1958年增长76.3倍,年均增长9.1%。 时至今日,茂名市区已从一个功能单一的工矿区小城,发展成为拥有城市人口50万、城区面积63平方公里的新兴海滨城市。 聪明的茂名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坚持“工业立市”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茂名建成了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茂名因油而建,依油而兴,以油而扬名。茂名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见证了茂名建市50年的风雨沧桑。 50年来,茂名工业的发展迈过了极其重要的四大步,这四大步,一步比一步稳健,一步比一步踏实,谱写了一首工业发展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壮丽诗篇。 第一步——艰辛启动(1958—1978年)。1961年,茂名石化公司第一部油页岩干馏炉建成投产,1963年,第一套常减压装置成功,接炼进口原油,其后,20万吨的页岩油炉和加工100万吨的常减压蒸馏装置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座崭新的石油工业城在茂名大地初展英姿。伴随着茂名石化公司“开矿炼油”的顺利进行,一批地方工业企业得以蓬勃发展。1958-1965年,茂名石油工业完成投资3亿多元,一个以中央石油工业为主体,省办电力工业和地方建材、机械、木器加工、粮食加工、食品等行业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工矿城市雏形基本形成。1967年后,社会和生产秩序混乱,工业生产下降,1968年茂名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下降50%。后来社会秩序逐渐好转,石油工业投资增加,原油加工和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第二步——恢复发展(1979-1991年)。1979年,市政府开始对一些工艺落后、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同时,工业企业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体制。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我市按照“振兴六大业,念活山海经”的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横向联合,积极引进外资,加速技术改造,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市工业初步形成了“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工业体系。 第三步——稳步提升(1992-2000年)。此期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江泽民同志两次亲临茂名视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工业的快速发展。1998年,茂名石化公司改造扩建重点项目、加工进口高含硫原油的“龙头”装置、一年处理量500万吨的第四套常减压蒸馏装置一次投产成功,这套国内单系列加工能力最大的新装置投产,使茂名石化公司的炼油能力由每年850万吨提高到1350万吨,使茂名成了拥有全国第一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的城市。 第四步——重化工业 (2001年以来)。2003年1月8日,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确立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明确要将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狠抓石化工业区、博贺新港区等的建设,大力发展石化、电力、冶炼和机械制造业,加速重化工业发展进程,促使全市工业跃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走过这至关重要的四大步,经过50年的发展,我市逐步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打造了石油化工和石化后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深加工等支柱产业体系。在工业强有力的支撑带动下,2002—2008年,全市GDP从500亿、600亿、700亿、800亿、900亿、1000亿到1200亿连上了7个台阶,年均递增12.14%,这是茂名历史上增长最快、增长期最持久的几年。200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6.48亿元,比上年增长7.1%,比建市前1958年增长870.8倍,年均增长14.5%。 勤劳的茂名人,特别擅长精耕细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工业化思维办农业,在茂名大地上创造了全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全国水果第一市等奇迹 茂名人多山多田地少,人均耕地仅半亩,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农业相当不易。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茂名农业发展缓慢,农业商品率很低,基本是处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 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茂名市委、市政府先后掀起了四波农业发展的大浪潮。这四波浪潮一浪接一浪,后浪推前浪,“一波才动百波随”,推动茂名农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必将实现茂名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重大转变。 第一波浪潮——以粮为主。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 “大锅饭”的格局,鼓励劳动致富,农民们争创粮食高产的热情空前高涨。1982年,高州泗水镇低山村农民种植的汕优2号水稻,平均亩产747.5公斤,创下了茂名地区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于是,科学种田,种名优品种的做法得到推广。短短几年时间,茂名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茂名还大力发展冬季商品农业,充分挖掘耕地的潜力,重点发展冬种北运菜和冬种玉米的商品生产,而且,长期坚持下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二波浪潮——开发两荒。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以粮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高产穷县”、“肚饱钱包瘪”的现象。 1984年,茂名市委、市政府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本市地处南亚热带、人多地少、山多海阔的特点,提出“稳定粮油,开发两荒”和“念活山海经”的农业发展方针,在稳定发展粮食、花生的同时,认真落实山林地、水面、滩涂的承包经营权,积极鼓励农民、单位、个体经营者多形式开发荒山种果,开发荒水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协调发展。香蕉、荔枝、龙眼、鱼、虾、蚝、肉猪、山地鸡等一批种养基地相继崛起,大大拓宽了农业商品生产领域。 第三波浪潮——兴农工程。90年代初,茂名提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三高”农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茂名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实施兴农“四大工程”,进一步开发山地资源、水面特别是海洋渔业资源,推进畜牧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兴农“四大工程”的实施,使我市水果、北运菜、畜禽肉类、水产等农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发展,茂名市的“三高”农业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农业效益也逐步提高,当时茂名山地产出平均每亩就达到200多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 第四波浪潮——农业产业化。这一波农业大发展浪潮始于90年代中后期。这次浪潮,汹涌澎湃,推动我市走上了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康庄大道。这些年来,我市围绕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确立主导产业,建设商品基地,创办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浪潮的兴起,使茂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并正向现代农业强市大步迈进。高州、化州、信宜、电白四县(市)陆续被评为全国农业百强县(市)。近年,随着茂名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农产品知名品牌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有150家农业龙头企业,平均每家带动农户2095户,平均每个农户产业化经营收入1996元。农副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目前已拥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企业309家。茂名农业实现了“三个第一”:农业总量全省第一,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71.72亿元;蔬菜总产量全省第一,达197.48万吨;肉类总产量全省第一,达60 万吨;“三个最大”:茂名市是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总产量217.6万吨;是全省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总产量131.03 万吨,多年来稳居全省之首;还是全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年产量15-17万吨,占全省的1/3,全国的1/6,全球的1/12。 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9.5亿元,比上年增长9.8%,比建市前1958年增长23.4倍,年均增长6.6%。 勇敢的茂名人,以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大搞城乡建设,大办教育,大兴特色文化,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建市之初,河西市区非常简陋。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常常喜欢这样形容当时的市区:“一个公园两只猴,一条马路两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可以说,河西见证了茂名建市最艰苦也最感人的光辉岁月,然而时至今天,这已成了“老茂名”们遥远的记忆了,人们耐人寻味地把茂名城市建设的历史划分为两个迥然不同的阶段——20年河西,30年河东。 如今的市区,已经跨过了小东江,向河东迅速发展,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街道笔直宽阔,路旁绿树成荫,商铺鳞次栉比,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一年四季,市区都被包围在绿树和鲜花的海洋中,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感叹:“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 如今的茂名,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建市初期,茂名市的公路设施落后,全市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沙土路占了85%以上,路况差,密度小,每百平方公里国土仅有40多公里公路。至2008年底,我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847.2公里,公路密度达77.2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比建市初期增加2417 公里和37.2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市到县 (市、区)100%通一级公路,县(市、区)到镇100%通二、三级公路,镇到村委会绝大部分通四级以上公路。 港口建设迅速崛起。建市初期,茂名市境内的水东港和博贺港的建设十分缓慢,博贺港只有一些小渔船进出。改革开放后,我市想方设法多渠道筹资建港口,从此翻开了大搞港口建设的新篇章。茂名港在短短十几年间跻身于全国超千万吨大港行列,于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是全国四大原油接卸港之一。2003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发建设博贺大型深水港,着力打造临港工业。这是我市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市各方面的快速发展。 铁路网络不断完善。建市初期,我市境内仅有黎 湛线 上的河茂铁路 支线,境内铁路全程不到47 公里,乘火车到广州要经过河唇、黎塘、桂林、衡阳、韶关等地,行程近2000 公里。后来,我市加大了铁路建设的力度,1991年,由地方筹资的铁路——三茂铁路终 于建成通车,2003年,洛湛铁路茂名方案争取成功,高州、信宜将彻底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实现茂名人民 多年的梦想。2009 年 3月 21日,茂湛铁路建设工程奠基,正式启动工程建设。随着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博贺新港区铁路支线和电白编组站的规划建设以及三茂、河茂铁路的扩线改造,茂名即将成为纵横联网、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络中心枢纽。 我市通信、电力、广播电视、互联网建设快速发展,市区实现了全面普及,农村得到广泛的覆盖。 茂名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以冼夫人精神为核心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铸就了茂名人忠心爱国、勤奋敬业、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建市50年来,我市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富有茂名特色的文化精品,冼夫人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荔枝文化等特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文学、戏剧、电影、舞蹈、书法、广播电视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受到国家和省的奖励,群众文艺创作长期处于全省前列。目前已有200多件各类艺术作品获全国和全省奖项,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茂名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即使在过去经济困难时期,大家也是砸锅卖铁坚持办好教育。今天,茂名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体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示范性高中建设成为全省、全国先进,高考上省专科线以上人数连续8年稳居全省第二。茂名市一中、高州中学等学校闻名遐迩,信宜教育城树起了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跃上全省前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 我市以实施“告别泥砖房”工程为切入点,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2年8月,市委明确提出,奋斗5年,全市广大农村 “告别泥砖房”。2002年至2007年,全市共投入泥砖房改造资金110.02亿元,改造泥砖房321135户,受益农民达150万人,有效地提高了村庄规划建设水平和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荣获了全国首个“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光荣称号。 政之所兴在顺民生,政之所废在轻民生。这些年来,茂名在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方面呈逐年快速上升之势。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合人数达440万人,参合率达100%;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户户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公路,村委会已通硬底化公路,解决了48.69万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财政出资6400万元,对80家乡镇薄弱卫生院进行改造;养老、医疗、低保、城镇救助、农村五保等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成立了保稳定促发展律师团,依法治访,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以后,旅游业被提到了越来越高的高度,成为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第一滩、放鸡岛、冼太庙、化州孔庙、信宜天马山等一大批景点被陆续开发。2005年8月,茂名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此外,我市金融、保险、证券、物流、城乡市场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欣欣向荣。 2008 年,全市第三产 业增 加值为48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建市前1958年的0.65亿元增长149倍,年均增长10.5%。 回首过去,那一张张城市名片光彩夺目: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但茂名人并不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今天的茂名人,正迈着豪迈的步伐,大步走在争当东西两翼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大道上。 展望未来,茂名前程似锦。以工业化思维办农业,努力把茂名打造成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以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为重点,努力建设博贺新港区和石化工业区,使之成为茂名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做大做强石化产业,争取到2012 年实现销售额超过1500亿元,达到亚洲一流水平,力争三年再造一个“茂名石化”;以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长石化产业链,力争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石油及乙烯后加工企业,打造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力争五年再造一个“工业茂名”;在继续美化优化现有城区的同时,抓紧实施《环水东湾新城规划》,力争十年再建一个滨海新城区,初步建成美丽的现代化宜居滨海城市。 我们相信,茂名的明天会更美好!